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白话译文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得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呢?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叫卖杏花的声音。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词句注释

  1. 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杭州。
  2. 霁(jì):雨后或雪后转晴。
  3.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4. 令(líng):教、使,平声。
  5. 客:客居,一作“驻”,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6.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7. 深巷:很长的巷道。
  8. 明朝(zhāo):明日早晨。
  9. 矮纸:短纸、小纸。
  10. 斜行:倾斜的行列。
  11. 草:指草书。
  12. 晴窗:明亮的窗户。
  13.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宋人饮茶之点茶法,乃将茶置盏中,缓注沸水,以茶筅或茶匙搅动,无何盏而现白色浮沫,即所谓细乳。
  14. 戏:一作“试”,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15. 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16.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17. 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作品赏析

首联写诗人的感叹,开篇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其实,这正是诗人内心真情的流露。当时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更坏,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可言。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官,难有作为。因而诗人不提授职一事,只是说谁让自己到京城来做官,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颈联道出了陆游在绵绵春雨中郁闷与惆怅的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州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妇》,比喻受坏环境影响变坏),却也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诗人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这首诗借用了讽喻的写法。全诗写春,却不是欢春;虽不是伤春,也是“薄春”。春天虽美,却在心情郁闷的作者心目中,引不起多少留恋。这与诗人那些壮怀激烈之作大不相同。在深夜万籁俱寂之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驰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于梦,只好借用讽喻的手法,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创作背景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州,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元末明初文学家瞿佑:陈简斋诗云:“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陆放翁诗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皆佳句也。(《归田诗话》卷中)
  • 清代文学家纪昀:(“小楼”二句)格调殊卑,人以谐俗而诵之。(《瀛奎律髓刊误》卷十七)
  • 清代诗人舒位: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书剑南诗集后》)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承五:全诗抒写了在春雨初霁的美好时光里闲居无事、急于归家的心情,表达了对官场人情的深刻体验和厌倦情绪。诗中三、四句意境优美、情味隽永,自然圆转。通过“卖杏花”的细节,典型地展现了临安春景的一幅鲜明画面,显示了独具特色的江南风光。(《唐宋名家诗词笺评》)

猜你喜欢

地震

清代 • 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谒岳王墓

清代 • 袁枚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浣溪沙·桂

宋代 • 吴文英

曲角深帘隐洞房。正嫌玉骨易愁黄。好花偏占一秋香。

夜气清时初傍枕,晓光分处未开窗。可怜人似月中孀。

巫山曲

唐代 • 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陆游
简介描述: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遭到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被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留下绝笔诗《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陆游著有《剑南诗稿》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