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丸何处飞来,照人只是承平旧。兵尘万里,家书三月,无言搔首。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料婆娑桂树,多应笑我,憔悴似,金城柳。
不爱竹西歌吹,爱空山、玉壶清昼。寻常梦里,膏车盘谷,拏舟枋口。不负人生,古来惟有,中秋重九。愿年年此夕,团栾儿女,醉山中酒。
皎洁的明月从哪里飞来?和承平时候一样圆,一样亮。我在万里之外打仗,数封家书,也让我无语,只得骚首。多少载光阴,多少次欢聚,到头来我们也只能分开。盘旋舞动的桂树大概应该笑话我,和金城的柳树那样憔悴。
我不喜欢竹笛的嘈杂,只爱空空的山谷,和那将天空照亮的清冷明月。在梦中,我们一起追随到岸边,在水中撑船。自古以来,只有中秋节和重阳节,能让我不负一生的快乐。盼望每年的今日,我能和儿女团聚,在山中醉酒享乐。
词的上片是对过去离乱生活的回顾与感慨,元好问自金宜宗贞祐元年(1213年)以来,因避兵几经转徙,颠沛流离,哥哥元好古死于病乱之中。移家登封后稍微安定下来,但在汴京为官,仍是单身生活。北边烽火未熄,自己孤身一人,是这首词的抒情背景。开头一句,“素丸何处飞来”,突兀发端,笔势飘逸,却原来又到中秋了。月光依旧明亮,而今国家破碎,故乡沦陷,孤独的词人,只有“无言搔首”而已。“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是对过去多年离乱生活的回忆和概括,读来沉挚悲凉。上片结句仍回到对月情境,以月亮作镜子,照出自己憔悴的容颜。这是多年离乱的结果,也是前面回忆的一个收束。
词的过片,以否定句式,逆接上片,强调了自己不必繁华,独喜幽静的情操。繁华之地每伴随着荣利追逐,而清幽之处则远离尘嚣,这是词人写这几句的真意所在。空山明月之夜,是诗人所向往的境界,每每梦寐以求之。盘谷为唐李愿隐居之地。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末云:“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徜徉。”词人括成“膏车盘谷”一句,也有追随之意。集中另有同调词一篇,题为“同德秀游盘谷”,编次此词后,当是后来实地往游时作。其中有云:“野麋山鹿,平生心在,长林丰草,……把人间万事,从头放下,只山中老。”抒写同样情怀,可以参看。水边挐舟,亦闲暇适情的事。不过山水之情,只存梦想,词人接着感叹,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中秋,重九亲人的团圆,才能给人一点生之欢乐。因此,他只愿能返回家中,年年中秋,享受一点天伦之乐。《景德传灯录》卷八载襄州庞居士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作者概括为团栾儿女,含义是非常有蕴藉的。
词中化用前人成句和典故处,除以上已举出的以外,“家书三月”,是杜甫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节缩,利用读者的心里积淀,以更简括的字句,传达了同样的感受。“金城柳”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还有一个“竹西”,在扬州城北。竹西本身不算有名,自杜牧《题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以后,遂为文人所称道,姜夔的《扬州慢》至称为“竹西佳处”。作者用很少的字句调动起读者的记忆,增强了词作的感情厚度。
该词创作于金定兴三年(公元1219年)至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之间某年中秋之夜。此时已经是金朝的末期,因受蒙古的军事压迫,金朝迁都汴梁,仅仅保有河南、陕西之地。元好问在汴京任国史院编修,他的眷属在河南登封,作者为表达历经颠沛流离后对团圆幸福的渴望写下这首词。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也。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