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素丸何处飞来

金朝元好问

素丸何处飞来,照人只是承平旧。兵尘万里,家书三月,无言搔首。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料婆娑桂树,多应笑我,憔悴似,金城柳。

不爱竹西歌吹,爱空山、玉壶清昼。寻常梦里,膏车盘谷,拏舟枋口。不负人生,古来惟有,中秋重九。愿年年此夕,团栾儿女,醉山中酒。

白话译文

皎洁的明月从哪里飞来?和承平时候一样圆,一样亮。我在万里之外打仗,数封家书,也让我无语,只得骚首。多少载光阴,多少次欢聚,到头来我们也只能分开。盘旋舞动的桂树大概应该笑话我,和金城的柳树那样憔悴。

我不喜欢竹笛的嘈杂,只爱空空的山谷,和那将天空照亮的清冷明月。在梦中,我们一起追随到岸边,在水中撑船。自古以来,只有中秋节和重阳节,能让我不负一生的快乐。盼望每年的今日,我能和儿女团聚,在山中醉酒享乐。

词句注释

  1. 水龙吟:词牌名,出自李白诗句“笛奏龙吟水”。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2. 素丸:指月亮。
  3. 搔首:挠头。
  4.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5. 玉壶:因清冷明润之质借以象征朗月。
  6. 清昼:月明如昼。
  7. 膏车盘古:出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表追随。
  8. 拏(ná):通“拿”,牵引。
  9. 枋(fāng)口:据《新唐书·地理志》说,孟州济源县有枋口堰。太和五年,河阳节度使温造于此疏浚古秦渠,以灌溉济源等四县田。
  10. 团栾(luán):团聚。

作品赏析

词的上片是对过去离乱生活的回顾与感慨,元好问自金宜宗贞祐元年(1213年)以来,因避兵几经转徙,颠沛流离,哥哥元好古死于病乱之中。移家登封后稍微安定下来,但在汴京为官,仍是单身生活。北边烽火未熄,自己孤身一人,是这首词的抒情背景。开头一句,“素丸何处飞来”,突兀发端,笔势飘逸,却原来又到中秋了。月光依旧明亮,而今国家破碎,故乡沦陷,孤独的词人,只有“无言搔首”而已。“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是对过去多年离乱生活的回忆和概括,读来沉挚悲凉。上片结句仍回到对月情境,以月亮作镜子,照出自己憔悴的容颜。这是多年离乱的结果,也是前面回忆的一个收束。

词的过片,以否定句式,逆接上片,强调了自己不必繁华,独喜幽静的情操。繁华之地每伴随着荣利追逐,而清幽之处则远离尘嚣,这是词人写这几句的真意所在。空山明月之夜,是诗人所向往的境界,每每梦寐以求之。盘谷为唐李愿隐居之地。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末云:“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徜徉。”词人括成“膏车盘谷”一句,也有追随之意。集中另有同调词一篇,题为“同德秀游盘谷”,编次此词后,当是后来实地往游时作。其中有云:“野麋山鹿,平生心在,长林丰草,……把人间万事,从头放下,只山中老。”抒写同样情怀,可以参看。水边挐舟,亦闲暇适情的事。不过山水之情,只存梦想,词人接着感叹,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中秋,重九亲人的团圆,才能给人一点生之欢乐。因此,他只愿能返回家中,年年中秋,享受一点天伦之乐。《景德传灯录》卷八载襄州庞居士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作者概括为团栾儿女,含义是非常有蕴藉的。

词中化用前人成句和典故处,除以上已举出的以外,“家书三月”,是杜甫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节缩,利用读者的心里积淀,以更简括的字句,传达了同样的感受。“金城柳”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还有一个“竹西”,在扬州城北。竹西本身不算有名,自杜牧《题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以后,遂为文人所称道,姜夔的《扬州慢》至称为“竹西佳处”。作者用很少的字句调动起读者的记忆,增强了词作的感情厚度。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于金定兴三年(公元1219年)至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之间某年中秋之夜。此时已经是金朝的末期,因受蒙古的军事压迫,金朝迁都汴梁,仅仅保有河南、陕西之地。元好问在汴京任国史院编修,他的眷属在河南登封,作者为表达历经颠沛流离后对团圆幸福的渴望写下这首词。

名家点评

  •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家张仲谋:“作者用很少的字句调动了作者的记忆,增强了词作的感情厚度。”

猜你喜欢

游虞山记

清代 •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楚汉两城

元代 • 王冕

楚汉英雄今寂寞,两城相倚旧封疆。

荒台落日酣红叶,古墓秋风老白杨。

岂是有为增感慨?便令无事亦凄凉。

徘徊望尽东南地,芦苇萧萧野水黄。

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宋代 • 朱熹

其一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其二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