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云山有宫阙

金朝元好问

庚辰六月,游玉华谷,回过少姨庙,壁间得古仙词,同希颜、钦叔谱词中语,为之赋仙人词,今载于此:“梦入云山宫阙幽,鸑鷟同侣鸳凤流,桂月竟夜光不收。世俗扰扰成嚣湫,醉飞星驭鞭金虬,八仙浪迹追真游。龟玉笙蹄四十秋,摩霄注壑须人求,觅剑如或笑刻舟。阳燧非无鹿里俦,元鼎以来虚昆丘,东井徒劳冠带修。松餐竹饮度蜃楼,嵩顶坐笑垂直钩,只应惭愧刘幽州。”又题:知音者无惜留迹。

云山有宫阙,浩荡玉华秋。何年鸑鷟同侣,清梦入真游。细看诗中元鼎,似道区区东井,冠带事昆丘。坏壁涴风雨,醉墨失蛟虬。

问诗仙,缘底事,愧幽州?知音定在何许,此语为谁留?世外青天明月,世上红尘白日,我亦厌嚣湫。一笑拂衣去,嵩顶坐垂钩。

白话译文

金宣宗兴定四年六月,游玉华谷,经过少姨庙,在墙壁上看到古仙词,和雷渊、李献能一起理解词中的意思,依词另创作仙人词,现将原词记载下来:“梦入云山宫阙幽,鸑鷟同侣鸳凤流,桂月竟夜光不收。世俗扰扰成嚣湫,醉飞星驭鞭金虬,八仙浪迹追真游。龟玉笙蹄四十秋,摩霄注壑须人求,觅剑如或笑刻舟。阳燧非无鹿里俦,元鼎以来虚昆丘,东井徒劳冠带修。松餐竹饮度蜃楼,嵩顶坐笑垂直钩,只应惭愧刘幽州。”墙壁上又写有:知音不用舍不得留下字迹。

远离尘世的地方有宫殿,就想现在广博浩大的玉华谷。什么时候鸑鷟相伴,进入太虚遨游。仔细看古仙词“元鼎”两句,好像是说那么大秦地,能像汉武帝见到希望路了一样的人很少了。因刮风下雨损坏了墙壁,使得古仙词的字体失去了原来的风采。

试问古仙词的作者,因什么事,愧对刘虞?知音确定在什么时候?“知音者无惜留迹”又是为谁留的?世外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世上是纷纷扰扰,我也厌倦了人世间的烦恼。潇潇洒洒地离去,坐在嵩山顶上来观看世事变化。

词句注释

  1.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
  2. 庚辰: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
  3. 玉华谷:山谷名,属嵩山。
  4. 回过:经过。少姨庙:少室山的山神庙。
  5. 古仙词:元好问与朋友雷渊、李献能同游嵩山玉华谷时,在少姨庙的墙壁上发现的一首诗。原诗因时间长久,风雨剥蚀,已漫漶难辨。经元好问等人重新洗涤,方能卒读。
  6. 希颜:指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山西浑源(今山西浑源)人,金代良臣、诗人,官至翰林修撰。钦叔:指李献能,字钦叔,河中(今山西永济)人,金代良臣、诗人,贞祐三年(1215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雷渊、李献能,加上辛敬之是元好问最亲密的三个好友。谱:把握,理解。语:意思。
  7. 此下尚有雷渊题记,略。
  8. “云山”四句:化用古仙词“梦入云山宫阙幽,鸑鷟同侣鸳凤流”句。鸑(yuè)鷟(zhuó),凤凰一类的神鸟。真,即天,太虚之域,道家所言理想之境地。游,遨游。侣,凤凰一类的神鸟都成双成对。
  9. 元鼎:汉武帝刘彻年号(前116-前110)。
  10. 区区:谦辞。东井:星宿名,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因在玉井之东,故称。此指东井星的分野,即秦地。
  11. 冠带:顶冠束带,指当时的头面人物。昆丘:指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省境内。
  12. 坏壁:指有仙人词的墙壁因风吹雨打而损坏。涴(wò):污染,弄脏。
  13. 醉墨:醉后题写。蛟虬:蛟与虬,龙无角曰蛟,龙有角曰虬。
  14. 诗仙:指写作古仙词的作者。
  15. 缘底事:因何事。
  16. 愧幽州:原古仙词中有“只应惭愧刘幽州”句。刘幽州即刘虞,字伯安,处举孝廉,后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以事去官,后复拜幽州牧。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讨公孙瓒,兵败被杀。
  17. 定:确定。何许:什么时候。因原词题有“知音者无惜留迹”语,故元好问有此问。
  18. 嚣(xiāo)湫(qiū):喧闹声聚集,喻指人世间的烦恼。嚣:喧哗。湫:聚集。
  19. 嵩顶:嵩山之顶。

作品赏析

该词前两句化用古仙词中的“梦入云山宫阙幽,鹫鹭同侣鸳风流”句,提笔自然,行文浩荡,把读者带到一个虚无缥缈的美丽梦境。接下来“细看诗中元鼎,似道区区东井,冠带事昆丘”,具体地引领着,一步一步去领会古仙词的意境。“坏壁涴风雨,醉墨失蛟虬”,视角一转,由古仙词的意境转换到现实。

面对古人的遗迹,犹如面对古人。词人在临了一幅不知作者的作品时,追寻猜测作者的心境及心事,崇古并不拟古。有的时候是好奇,有的时候不过是同情或者景仰罢了,总要寄托自己的情思的。古词里有“只应惭愧刘幽州”句,词人便作了到底仙人为何惭愧这个设疑,也是针对词人自己的。想起刘幽州的业绩,有哪个有抱负却无能用世的人不惭愧,那个“嵩顶坐笑垂直钩”的古仙人是惭愧的,惭愧使之成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不仅仅嵩顶坐笑垂直钩的心里还有遗憾还有隐忧的古人。也是该惭愧让元好问引为知音。知音往往是互相吸引的,不管朝代相去,不管地域间隔,知音者无惜留迹。古仙词留着为知音来赏,词人知古人,谁来知词人。在对比中,词人接受了后者。词人决心抛开“红尘白日”,来追逐仙人的足迹了。在词里,世外高人的形态栩栩如生,姜太公钓鱼,钩是直的。嵩山古仙人钓鱼,不但钩是直的,而且身在嵩山之巅呢,这个镜头饶有情趣。诗人之心可谓真淳。

该词通过对一首古诗的附会理解,表达了词人向往幽静、清闲而讨厌世俗喧闹的心情。表面上是游仙作,实际看还是反映出作者内心焦虑不安和渴望知音的真实心理的。附会之作,能够自然化用原诗原意而并不刻板,是很不容易的。对比之下就能看出,原诗规整而僵直,元好问词则清新活泼,不失畅快风雅,兴味悠远。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六月,当时元好问三十一岁。金末元初道教盛行。中原嵩山不仅是佛教禅宗祖庭,也是道教仙窟所在。作者和朋友一起游嵩山玉华谷时,在少姨庙的墙壁上发现一首词,原词因时间久长,风雨剥蚀,已依稀难辨了。经三人重新洗涤,方能卒读。读后揣摸仙人词意,附会成了该词。

名家点评

  • 山西省诗词学会理事牛贵琥《金代文学编年史(下)》:“词中用的是仙人词中语,却完全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讲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同样有豪迈之气和慷慨,几个问句增大了想象的余地,要比雷渊的结论客观得多,也很有稼轩词的特点。”

猜你喜欢

点绛唇·咏风兰

清代 • 纳兰性德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

宋代 • 周邦彦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袁家渴记

唐代 • 柳宗元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凉州词二首

唐代 • 王翰

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其二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等闲更把,万斛琼粉盖颇黎。好卷垂虹千丈,只放冰壶一色,云海路应迷。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

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掀髯把酒一笑,诗在片帆西。寄语烟波旧侣,闻道莼鲈正美,休制芰荷衣。上界足官府,汗漫与君期。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