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渴记

唐代柳宗元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白话译文

从冉溪向西南,走水路十里远,山水风景较好的有五处,风景最好的是钴鉧潭;从溪口向西,走陆路,风景较好的有八、九处,风景最好的是西山;从朝阳岩向东南,走水路到芜江,风景较好的有三处,风景最好的是袁家渴;这些都是永州幽深美丽奇异的地方。

楚、越两地之间的方言,水的支流叫做“渴”,读音就像衣褐的“褐”。渴的上游与南馆的高山会合,下游与“百家濑”汇合。其中重叠江河里边的岛屿、小溪、有的地方水深,成为清澈的潭,有的地方水浅,露出小块的地,成为浅渚,两者还夹杂着水在那里曲折地流。深潭的水面平,呈深黑色,冲击石头的水像沸腾一样冒着白沫。船好像就走到了尽头,忽然又豁然开朗,变得宽阔无边。

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生长绿色的草丛,一年四季都浓密茂盛。山旁有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的碎石;上山的树木多是枫树、柟树、石楠、楩树、槠树、樟树、柚树;小草则多是兰草、芷草,又有许多奇异的花卉,类似合欢但是长出许多茎蔓,缠绕着水中石头。

常常有风从四周山上吹下,吹动大树,翻动着轻柔的众草,使红花和绿叶在纷乱中像吃惊似的,香气浓郁;冲起波涛旋着水涡,从溪谷流进流出,摇动着繁密的花草,随着季节而变换。风景大多都是这样的。我没办法都描述完。

永州没有人过来游玩,我来到了这里,不敢独自享受。回来写出文章告诉世人。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我叫它“袁家渴”。

词句注释

  1. 袁家渴:水名。《舆地纪胜》载:“永州袁家渴,在州南十里曾有姓袁者居之,两岸木石奇怪,子厚记叙之。”渴:原为干涸之意。湖广方言,称水之反流(即回流)为渴。袁家渴位于今永州南津渡电站坝址所在地,即原诸葛庙乡沙沟湾村前潇水河床的一段湾流。
  2. 朝阳岩:地名,在今永州古城潇水西岸。
  3. 芜江:水名,潇水的支流,在永州市境内。
  4. 永中:永州之中。幽丽奇处:风景清幽秀丽奇异之处。
  5. 楚:古称湖南为楚。越:通“粤”,古称广东为越。
  6. 音若衣褐之褐:中华书局《柳宗元集》认为英华版本和何焯校本注此六字为侧注,非原文中字。褐,与“渴”并不同音,只是楚越方言音相近。
  7. 南馆:指唐代在此所建立馆舍。高嶂:高而险如屏嶂一样的山峰。合:相接,相邻。
  8. 百家濑:水名,在永州古城南二里处。濑,急水从沙石上流过为濑。
  9. 重洲:重叠的水中沙洲。
  10. 澄潭:澄清的潭水。浅渚:浅显的刚露出水面的小块土地。
  11. 间厕:交错夹杂。
  12. 白砾:白色的小石子。
  13. 枫:枫树。柟:常绿乔木。石楠:生于石缝间的常绿树,又名千年红。楩:即黄楩木。槠:常绿树,木坚硬,子可食。樟:樟树,常绿,可提取樟脑。柚:常绿乔木,柚子,可食。
  14. 兰:兰草,香草的一种。芷:白芷。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白花,果实长椭圆形,中医入药,有镇痛作用。
  15. 异卉:奇异的花卉。卉,各种草的总称。
  16. 合欢:合欢树,又名马缨花,落叶乔木,夜间小叶成对相合,夏季开花。蔓生:草本蔓生植物。
  17. 轇轕:即胶葛,交错纠缠的样子。
  18. 掩苒:野草轻柔地随风倒斜的样子。 苒,轻柔。
  19. 纷红骇绿:花纷乱而惊骇,叶惊骇而纷乱。
  20. 蓊葧:草木茂盛的样子(浓郁)。
  21. 冲涛旋濑:缠绕在水石上的花草,在水石激起的波浪中冲击激。
  22. 退贮溪谷:倒流到溪谷中去。贮,贮存,躲避。
  23. 摇:同“飘”,飞扬。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概括、详尽、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袁家渴的景观。行文中,山、水、树、石、花、草、洲、潭、渚、岩巧妙组合,搭配天成,形、声、色、韵、动、静、疏、密和谐互用,贴切优美,显示出了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极为巧妙的笔力和描写景物的丰厚的艺术底蕴。

文章开头先写:由冉溪向西南从水路行十里。山水好的地方有五处,都比不钻姆潭。由溪口向西,从陆地行进,风景好的地方有八、九处,都比不上西山。然后才写袁家渴:由朝阳岩向东南从水路行,到芜江,风景好的地方有三处,都比不上袁家渴。这徉写,表面上看似乎很费笔墨,实际上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这种写法,既把袁家渴的地理位置作了明白的交代,又突出了袁家渴的风景幽丽奇异,而此文就是将三处相提并论,称它们“皆永中幽丽奇处也”,无疑起到了以前述两处来陪衬、突出袁家渴的作用。

第二段从总体上描写袁家渴。首先简单介绍袁家渴的音义。其次写袁家渴水流情状。其七游同南馆高嶂汇合,下游流入百家濑。“其中重洲小溪……忽又无际。”写袁家渴水上风光,都是四字句:那里水中有许多小洲,小洲上又有一条条小溪。水流深的地方形成清澈的水潭;水浅的地方土地露出水面成为小渚。它们中间夹杂着曲折的流水。深潭水流平稳,呈深黑色;水流湍急的地方像煮沸的水飞起白沫。最为精采的是“舟行若穷,忽又无际”两句。至此,作者就描绘出了奇妙的画面:船儿正在行进,忽然一座山挡住去路,似乎已到了路的尽头;但河流一转,绕过山峦,眼前猛然一亮,却是无边无际的开阔水面。

第三段写水中山色,“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概括写山上的景色,突出美石和冬夏常青的树木。下面具体写岩洞,白砾,各种树木,香草。其中突出地描绘犷一种奇异的草,它的样子像合欢而有藤蔓,缠绕在水石上。

第四段是全文最精采的部分,写山风吹动下的动人景色:每当大风从四面山上刮下来的时候,摇动着大树,各种草儿随风倾倒,红花和绿叶被风吹得纷纷乱乱,像是吃惊似的。浓郁的花香随风拱散;浪涛冲击溪水回旋,纷纷退到澳谷里去,摇动着茂密的花草,这种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无穷。这里的风光大致如此,没有力、法把神种景象全部描绘出来。这一段写风,把山风申的树木、花草、波涛的动态写得生动逼真。不仅写出了色彩,而且写出了香气;不仅写出了姿态,而且写出了情感。文中的一个“骇”字,使红花绿叶入格化。同时也融进了作者的情感。清人沈德潜评道:“亦善写风,前篇骇动,此篇静远。”“前篇”即指《袁家渴记》。

最后一段,以“永之人未尝游焉”为中心而述,这里与《钴鉧潭西小丘记》类似,而用笔各殊。这样奇伟、这样高洁、这样清丽幽雅的风景区,却无人了解,长久地被遗弃、被埋没,连当地人都“未尝游”。作者“发潜德之幽光”,以巧夺天工的笔墨描绘这种自然美,表彰这种白然美,“出而传于世”,既表现了他对受压抑、受摧残的美好事物的无限同情爱护,也寄托了他自己的无限惨痛、无限深沉的身世之感。最后点明取名袁家渴的由来。因为那块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才取名为“袁家渴”的。

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

名家点评

  •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皆永州幽丽其处也’,其近刻作奇,然恐均误,或是异字。‘每风自四山而下,至‘大都如此’,发明反流衬笔,尤状出幽丽。李云:末段言风处,亦以兴己。”
  • 清代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记水、记山、记石、记树、记草,无不入妙。尤在记风一段,共九句,凡性情、形势、往来动定,一一具备,可云化工。王右丞‘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神来之句,读‘舟行若穷’二语,故应胜之。此与后二记,在西山南路。”
  • 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正叙,意致都别,剩一小山风阵为留后,通体骇动作记天凡难得生气,证此乃能路绝云通。此与后二记又出一支,在西山南路。”
  • 清代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此与《游黄溪》起法皆抚《史记·西南夷传》。”
  • 清代常安《古文披金》:“以精细之心得之,以太公之心传之。”
  • 清代孙琮《山晓阁唐宋八大家选·柳柳州集》:“读《袁家渴》一记,只如一幅小山水,色色画到。其间写水,便觉水有声;写山,便觉山有色;写树,便见枝干扶疏;写草,便见花叶摇曳。真有流水飞花,俱成文章者也。”“天欲洗出永州诸名胜,故谪公於此地,观其穷一境,辄记一笔,千载不知永州有钻镑、石渠、西山、石涧、袁家渴诸地者,皆公之力也。”
  • 近代陈衍《石遗室论文》:“起亦《黄溪记》起法,余则用楚骚汉赋六朝初盛唐诗语意写之。”
  • 近代林纾《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袁家渴记》于水石容态之外,兼写草木。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此景又甚类浙之西溪。大抵南中溪流,多抱山。山跌入水,两山夹之,则溪流狭;山趺一缩,则溪面即宏阔。‘舟行若穷’,舟未绕山而转也。‘忽又无际’,则转处见溪矣。大木枫柟,小草兰芷,在文中点缀,却亦易写,妙在拈出一个‘风’字,将木收缩入‘风’字。总写凡‘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等句,均把水声花气树响作一总束,又从其中渲染出奇光异采,尤觉动目。综而言之,此等文字,须含一股静气,又须十分画理,再著以一段诗情,方能成此结构。”
  •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此篇写风动草木,描神赋色,非身历其境,不能见其工。”
  • 近代高步瀛《唐宋文举要》:“末段言风处,亦以兴己。”

猜你喜欢

恒山游记

明代 • 乔宇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元岳。《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元之天。

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至正德间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镇渎,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煴煴,恣生于天,纵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

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最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芬李葩,映带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窥高,如缘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强柏,壮如飞龙怒虬,叶皆四衍蒙蒙然,怪其太茂。从者云,是岳神所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其上路益险,登顿三里,始至岳顶。颓楹古像,余肃颜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岸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于曲阳县,今尚有石突峙,故历代凡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来焚香于庙下,有祷辄应,赫昭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上。。

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东则渔阳、上谷,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北尽浑源、云中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画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虞美人·红窗寂寂无人语

五代 • 孙光宪

红窗寂寂无人语,暗淡梨花雨。绣罗纹地粉新描,博山香炷旋抽条,暗魂消。天涯一去无消息,终日长相忆。教人相忆几时休?不堪枨触别离愁,泪还流。

好风微揭帘旌起,金翼鸾相倚。翠檐愁听乳禽声,此时春态暗关情,独难平。画堂流水空相翳,一穗香摇曳。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

独漉篇

唐代 • 李白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帏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六国论

明代 •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

宋代 • 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柳宗元
简介描述: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追谥其为文惠昭灵侯。

柳宗元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