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见说东园好

宋代苏轼

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

短日明枫缬,清霜暗菊球。流年回首付东流,凭仗挽回潘鬓,莫教秋。

白话译文

听说东园好风景,能消北客胸中愁。虽然说不是家乡,我也前往去登楼。行遍江南南岸数千里,在此地稍作逗留。

秋阳照红枫叶鲜明如织锦,清霜降菊花颜色暗淡开得像绣球。人生苦短,时光飞逝如同东流水,观景且开心,莫教白发生满头。

词句注释

  1.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此词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三平韵。
  2. 见说:见了后才说,这里指亲身感受。东园:宋代真州(江苏仪征)的园林。原为州之监军废营,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监察御史马仲涂建造成为暇日游园。
  3. 北客:北行的迁客,苏轼自谓。苏轼自黄州移汝州,路经真州北行,故自称“北客”。
  4. 吾土:自己的故乡,故地。语见东汉王粲《登楼赋》。
  5. 行尽:游遍,游完。
  6. 此淹留:我在仪真东园才真羁留,逗留。
  7. “短日”二句:秋天的日光把枫叶照得明丽如织锦,清冷的秋霜使菊花颜色暗淡,开成球状。短日,冬至后,白昼一天天地短起来。缬:染有彩纹的丝织品。
  8. 流年:光阴。付东流:付给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9. 凭仗:借助。潘鬓:语见西晋潘岳《秋兴赋》,代指中年头发变白。
  10. 莫教秋:不要让它像秋景那样衰败。

作品赏析

此词上片咏东园的迷人风光。第一、二句,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写“东园好”。苏轼的恩师欧阳修作有《真州东园记》,记中有“名园秋色,能消客愁”的句子。此处借欧阳修语句,说东园“能消”像苏轼这样政治“北客”之“愁”闷,是铺垫之笔。第三、四、五句,写百闻不如一见,东园风光实属迷人。虽然苏轼不是本乡本土的人,但一“登楼”,纵观全景,气象万千,顿觉豁然开朗,令人神往。这是苏轼“行尽江南南岸”所未曾见到的美景,颇有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所观写山光水色的韵味,令人心旷神怡。正因田园如画的真州,才把苏轼“淹留”住了。这样写,隐含着对主人袁陟的感激之情,也包含了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

下片特写眼前事物,感叹人生短暂。第一、二句特写白昼“短日”的“枫”虽“明”而已“缬”,微寒“清霜”的“菊”既“暗”而又“球”。这典型的深秋景物应带有双关意义,这种暗淡也可能只是自己心中的暗淡而已。枫叶菊花,把东园秋色鲜明地地刻画出来了,景中有情。有了以上铺垫,才有了下文对人生的感慨。第三句,一语道破此时此地苏轼思想的真谛:“流年回首付东流!”似有人生短暂、不堪回首的愁闷。最后两句,借助古代文人的传统心理来自我安慰:凭借东园的美好景色,让苏轼内心增添了愉悦。凭借潘岳的能耐,延缓苏轼逐渐发白的双鬓,正如不要让草木枯朽衰落的秋天早早到来。

全词的基调就是一个“愁”字。上片写景,敞开了苏轼旷达宽阔的胸怀,似乎消解了多年积抑于心的愁闷。下片之景却触发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情绪中的消极心态,似乎又增添了心事忡忡的新愁。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秋。时苏轼离开贬所黄州赴汝州,经筠州,过庐山,过金陵,又陪伴王胜之到了真州,在此地逗留数日,寄居于学宫,并与当时的知州袁陟有所交往。此词极有可能是应袁陟之邀,三人同游真州名胜东园时所作。

名家点评

  • 原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曹树铭《东坡词》注:惟此词首句之东园,因有下三句,不独可见地理形势。而苏轼当时之境遇,亦跃然纸上,故必非泛指。

猜你喜欢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壶中九华诗

宋代 •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丸华,且以诗纪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西宫春怨

唐代 •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滟滪堆赋

宋代 • 苏轼

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苟先无以龃龉于其间,则江之远来,奔腾迅快,尽锐于瞿塘之口,则其崄悍可畏,当不啻于今耳。因为之赋,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

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豗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其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其二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

其三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其四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其五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其六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巄嵷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拨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其七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