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送潘大临

宋代苏轼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

白话译文

送别的酒劝你一醉方休,清秀而丰润的潘郎,你是哪家的郎婿?记住美女与升官所赏的喜钱,不要交给邻居家的女子。

忆起京城那个美女密集的都市,我是英俊潇洒的不一般的人物。为向青楼女子寻觅往日风流韵事,在妓院的墙上还留着名字。

词句注释

  1.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2. 潘大临:字邠老,黄州人,北宋江西派诗人,著有《柯山集》,《宋史翼》卷十九有传。苏轼贬居黄州时,二十多岁的潘大临从苏轼学诗习书。
  3. 钗头: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结住头发的称“钗子”。钗头系钗的首端,多指钗。这里代指美女。新利市:仕庆所赏得的钱。这里代指升官所得赏钱。
  4. 东邻子:邻居女子代称。
  5. 回首:回顾,忆起。长安:古都。这里泛指京都。佳丽:美丽的女子。
  6. 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这里代指妓院中的女子。
  7. 花枝缺处:指妓院。白居易《长安道》诗:“花枝缺处青楼开。”

作品赏析

此词上片以“酒”为媒体,写苏轼对潘大临的嘱咐与期望。“别酒劝君君一醉”,写饯行。“别酒”,象征深情厚谊。“劝君”,情谊非同寻常。一杯,君醉了。再一杯,自己也醉了。醉后吐真言:“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第二、三句选择人生两大事进行议论:一是“学而优则仕”。二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文人过考,面临两大话题。每每提及,倍觉亲切自然。“清润”二字,饱含着苏轼对潘大临青春美的赞赏之情。“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以史实为教训,苏轼叮嘱潘大临要记取:仕庆得到的赏钱与此而幸遇的美女是珍贵的,千万不要轻易丧失于东邻的好色之徒手中。可谓语重心长,语短情长。下片,以梦幻、假想之笔,以自己还未赴试人仕的美妙人生构想来激奋潘大临的功名心。“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以假想之笔,写了以往应试入仕之人的的美好回忆。“长安”京都,政治中心,处处都有“佳丽地”。多少“三十年前”的妙龄仕途男子,出入于繁华的“佳丽地”,常常发出幽悱的咏叹:“我是风流帅。”一个“风流帅”,一语双关,说政治上出人头地,神情上英姿潇洒。苏轼预想即将赴京参试的风华正茂的潘大临,成为“风流帅”人物的一天定会到来。最后两句,满怀深情地对潘郎说:“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想当年,自己未亲自出入“佳丽地”,而今已不可能寻觅青楼旧事,更不可能在青楼墙上留名,而只能“记取”了。言下之意,潘大临该有信心去实现试后的“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人生两大美愿。

此词写送潘大临赴省过考。以“蝶恋花”这一带有象征性意义的词牌,以“青楼”、“佳丽”这一带有显示性意义的题材,来嘱托、期望潘大临赴省参试获得成功。词中反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封建仕宦意识和性爱观念。这是苏轼思想上的一种时代局限性。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年间,潘大临将赴省参试。苏轼借京都试成出仕文人昔日风流韵事作词,激励潘大临的心志与大愿。

赵德麟《侯鲭录》卷一:东坡在徐州,送郑彦能还都下,问其所游,因作词云:“五年前,我是风流帅。花枝缺处留名字。”记坐中人语,尝题于壁。后秦少游薄游名师,见此词,遂和之。其中有“我曾从事风流府”。公闻而笑之。(按《苏轼诗集》卷十六有《送郑广曹》送郑僅赴大名府,时为元丰元年。)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东坡送潘邠老赴省词》:“右《蝶恋花》词坡在黄时,送潘邠老赴省试作也。今集不载。”

《侯鲭录》与《能改斋漫录》所持两说互异。若按《侯鲭录》说,苏轼此词当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按《能改斋漫录》说,此词则作于贬黄州以后。《孔谱》系于元丰四年(1081年)。潘大临,大观间客死蕲春,年未五十。元丰四年年仅二十余耳。

名家点评

  • 清·宋翔凤《乐府馀论》:按其词恣亵何保减耆卿。是苏轼偶作以付饯席。使太雅,则歌者不易习,亦风会使然也。

猜你喜欢

追悔当初孤深愿。经年价、两成幽怨。任越水吴山,似屏如障堪游玩。奈独自、慵抬眼。

赏烟花,听弦管。图欢笑、转加肠断。更时展丹青,强拈书信频频看。又争似、亲相见。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

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登宝公塔

宋代 •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主客,道人忘我我忘言。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候。半怯春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小亭人静,嫩莺啼破清昼。

犹记携手芳阴,一枝斜戴,娇艳双波秀。小语轻怜花总见,争得似花长久。醉浅休归,夜深同睡,明月还相守。免教春去,断肠空叹诗瘦。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