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话译文

游览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兰花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松林中传出杜鹃鸟的叫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淌呢!所以,不要在年老时感叹时光的流逝。

词句注释

  1.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省浠水县。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3. 兰溪:河流名,也是蕲水的旧称。
  4. 山:这里指蕲水县境内的凤栖山,在蕲水县东。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5. 萧萧:形容雨声。一作“潇潇”。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6.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7. 西:向西流。
  8. 白发:老年。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作品赏析

此词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字,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当年白居易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也曾化用白居易诗,吟过“试呼白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过后,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距黄州不远。《苏轼文集》卷六十八《书清泉寺词》:“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时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手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余戏之云:‘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苏轼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虽在被贬黄州初时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名家点评

  •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徐公师川尝言:东坡长短句有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白乐天诗云:“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净”“润”两字,当有能辨之者。
  • 宋·陆游《入蜀记》卷四:八月十七日过回风矶,无大山,盖江边石碛耳。然水紧浪涌,过舟甚艰。过兰溪,东坡先生所谓“山下兰芽短浸溪”者。
  •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何减“雨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耶!“休将白发唱黄鸡”,香山诗:“听唱黄鸡与白日。”
  •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东坡《浣溪沙》云:“谁道人生难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 清·先著、程洪《词洁》卷一: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觉不凡。

猜你喜欢

观潮

宋代 •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箫台蓬岛也。

朝中措·长年心事寄林扃

宋代 • 范成大

长年心事寄林扃,尘鬓已星星。芳意不如水远,归心欲与云平。

留连一醉,花残日永,雨后山明。从此量船载酒,莫教闲却春情。

沉醉东风·闲居

元代 • 卢挚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学邵平坡前种瓜,学渊明篱下栽花。旋凿开菡萏池,高竖起荼蘼架,闷来时石鼎烹茶。无是无非快活煞,锁住了心猿意马。

侬是嶔崎可笑人,不妨开口笑时频。有人一笑坐生春。

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宜颦宜笑越精神。

一斛珠·晓妆初过

五代 • 李煜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