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宋代苏轼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怳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白话译文

天空将降瑞雪,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

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

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词句注释

  1. 腊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十二月一日,有的说是十二月八日。孤山:在杭州西湖。惠勤、惠思:均为余杭人,善诗。
  2. 明灭:依稀模糊,似有若无。忽隐忽现。形容楼台山峦。
  3. 鸟相呼:一作“鸟自呼”,言鸟相和而鸣,如自呼名字。
  4. 名:名义上。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和尚。
  5. 宝云山:在西湖北面,有宝云寺。
  6. 团蒲(pú):即蒲团,和尚坐禅的用具。
  7. 晡(bū):申时,黄昏之前。
  8. 云木合,云和树迷蒙成为一片。
  9. 野鹘:属鸷鸟类,飞翔迅疾。浮图:佛塔。
  10. 怳(huǎng),恍惚。蘧蘧(jù):惊动貌。
  11. 亡逋(bū):逃亡者。

作品赏析

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断来写,而以访惠勤、惠思贯穿连缀。

首起点出时间地点。二僧结庐孤山,孤山在西湖边,所以诗从西湖展开,说自己在一个昏沉欲雪的日子出行,见到西湖上空满积着阴云,低低地压着湖面,西湖边上的楼台与重重叠叠的青山,笼罩在烟雾之中,若有若无。这样,抓住气候特点,略加点染,展现了一幅光线黯淡的水墨图,朦朦胧胧。接着,诗人眼光从远处拉回,写近处山中,水流清浅,人迹不到,只有鸟儿啁哳宛啭。虽是近景,因为极静,又显出了山的幽深。同时水清、无人,又与节令、气候相关。

以下诗入题,写访僧。先写未见僧人所居时,说明自己腊日不和妻子儿女团聚,特地入山访僧,是为了陶冶性情,自我娱乐。僧人住在山中,山路盘曲纡回,正是自己想去的地方。“纸窗”二句,写见到僧人所居后。僧人所居只是纸窗竹屋,僧人则拥褐而坐。轻轻点染,写出景物的幽旷与僧人淡泊的生活,揭示了僧人高尚的品藻;诗人访僧的经过,与僧人的交谈,就隐藏在会心之处,不写而写了出来;同时,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天寒”句起写回程。天寒路远,所以天未晚就回家。不说是自己要回去,而说是由于僮仆相催,又点出自己与二僧谈得很投机,依依不舍。出山一看,只见云木回合,野鹘盘旋在佛塔之上。云木合,说雪意更浓,垂暮光线更昏暗,树木隐在迷雾之中;野鹘盘空,又在迷离之中点染一二清晰之景,使画面饶有深趣。这一景色,与起首四句相呼应而不重复。

结末四句,写到家后的感受。“欢有余”应接前“实自娱”而来,说明不虚此行,游之乐及游之情都表达了出来,自己的人生观及僧人的清净无为也得到了再次肯定。而火急作诗,更加深了自己的欢快感。“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不仅写了自己的心情,也是苏轼文学创作观形象的表达。苏轼作诗强调敏捷的观察力及翔实的表达能力,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情感与景物,这首诗也正体现出他的创作特色,从各个角度描绘出景与情所具有的独特的诗情画意。

此诗的用韵也显示了苏轼诗娴熟的技巧。诗除了少数几句隔句用韵外,通首一韵到底,音节畅美自然。清纪昀批说:“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拍,其源出于古乐府。”其中“孥”、“遽”等字都是险韵,尤为难得。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同年十二月,苏轼游孤山访惠勤惠思后作此诗。

名家评价

  •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此诗惟“孥”字、“蒲”字二韵艰涩,而公三叠之。
  •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结句“清景”二字,一篇之大旨。云雪楼台远望之景,水清林深;近接之景,未至其居。见盘纡之山路,既造其屋,有坐睡之蒲团,至於仆夫整驾,回望云山,寒日将晡,宛然入画。“野鹘”句於分明处写出迷离,正与起五句相对照,语语清景,亦语语自娱,而道人有道之处,已於言外得之。栩栩欲仙,何必涤笔於冰瓯雪碗。
  • 清·纪昀《纪评苏诗》: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泊。
  • 清·王文诰《苏海识余》:《腊日游孤山》诗后半句法,无处可学,直如如来丈六金身,忽于虚空变现,公亦不自觉其然也。
  •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神妙。
  • 清·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从未入山至入山,写景逼真。“孤山”二句接法妙绝,二语自写开合,亦以字面错综复出生姿。
  •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清景如画。

猜你喜欢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代 •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一去又乖期信,春尽。满院长毒苔,手挼裙带独徘徊。来么来,来么来?

祭常山回小猎

宋代 •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瓯喻

明代 • 归有光

人有置瓯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谒岳王墓

清代 • 袁枚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