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蒲永升画后

宋代苏轼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漥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苍黄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窠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予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日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白话译文

古今画家画水多半都是用细小的纹路把水画成平静广远的样子,那些画得好的也不过是能画出波浪起伏的样子,以至使人用手摸画时,有高低不平的感觉,便认为是画得最好的了。但这种画的品格,只不过在技法的工拙上和印板纸争个优劣罢了。

唐代广明年间,隐士孙位才在山水方面画出了新的意境。他画奔腾的流水、巨大的波浪和山石的曲折,随着山石形态的变化赋予水不同的形状,把水的种种变化都画尽了,被人称为“神逸”。后来的四川人黄筌、孙知微都学会了他的笔法。起初,知微打算在大慈寺寿宁院墙上画四堵湖滩水石的壁画,规划、构思了一年,始终不肯下笔。有一天,他慌慌张张地跑进寺内,急急忙忙地索取笔墨,挥笔时衣袖摆动,如同风吹,一会儿就画成了。画面上的水有一股奔腾倾泻、急促跳跃的势头,波涛汹涌,就像房屋要被画中水冲塌似的。知微死后,这种笔法中断了五十多年。

近年成都人蒲永升,喜欢饮酒,为人放纵不拘,性情与画融合一道。他出来才学前人画活水,掌握了二孙作画的原意。即使是黄居窠兄弟、李怀衮一类人都赶不上他。王公富人有时凭着势力要他作画。蒲永升就嘻嘻哈哈取笑他们一番,扔下笔扬长而去;碰上他想作画时,便不选择要画人地位的贵贱,顷刻间就画好了。他曾给我临摹寿宁院壁画中的水,画了二十四幅,每当夏天把它们挂在高堂里洁白的墙壁上,就感到冷风袭人,使人毛发竖立。永升如今老了,他的画很难得到,而世上能鉴别出真画的人也少。像从前董羽、近时常州人戚氏画的水,世上的人你传给我,我传给你,当作宝贝。董、戚一类人画的水,可以说是死水,不能和永升画的水相提并论。

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戏写于黄州临皋亭西斋。

词句注释

  1. 蒲永升:成都人,晚唐时著名画家,善画水。
  2. 皱:曲折的纹路。
  3. 神逸:神韵十足。
  4. 孙知微:字太古,宋代画家。
  5. 营度:谋求,计算,这里指构思、布置。
  6. 苍黄:匆促,慌张。
  7. 袂:衣袖。奋袂:挥臂,这里是挥笔的意思。
  8. 黄居窠:筌季子,字伯鸾,仕蜀孟昶为翰林待诏,归宋授光禄寺丞。善画。
  9. 及:赶得上。
  10. 善:擅于。
  11. 为:画。
  12. 至:十分。
  13. 尽:穷尽。
  14. 使:命令,让。
  15. 临:临摹。
  16. 传:传承。

作品赏析

书蒲永升画后》是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写的文言散文,在这篇随意挥洒的“戏书”中,作者通过“死水”与“活水”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形似”与“神似”的结合,对绘画创作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这是一篇生动深刻的画论。

中国绘画理论的精髓,是“形似”与“神似”的完美结合。在这篇短小精粹的题画文中,作者通过“死水”与“活水”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形似”与“神似”的结合,对绘画创作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兼备、气韵飞动的艺术境界呢?一要有“随物赋形”——对自然形态的山水景物具有深刻的观察和忠实的再现能力;二要能“性与画会”——把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这样就会有灵感的爆发,创作的冲动,用一种不可遏制的激情表现出山水景物的形状和神理,取得情景合一、物我难分的最高艺术境界。作者还把绘画创作与画家的个性特征和品德修养联系起来,说明绘画艺术是画家思想品格的自然外现,蒲永升笔下的“活水”具有一种逼人的凛凛生气,正是因为他具有放浪不羁的性格和不畏权贵的节操。如果仅能摹写出水的“平远细皱”的表面形状,而没有画家的思想品格在内,就只能是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印画工匠的复制品,算不上什么艺术。苏轼深知艺术的奥妙,这篇随意挥洒的“戏书”,实在是一篇生动深刻的画论。写蒲永升画水甚佳,一用众位画家加以陪衬,二是通过写人们观画的感受来突出其艺术感染力。这些显示出作者文笔的灵巧,也反映出他对画艺的精通。

猜你喜欢

狱中对月

清代 • 宋琬

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角残。

客泪久从悉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

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

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

日高

唐代 • 李商隐

镀环故锦縻轻拖,玉𥫽不动便门锁。

水精眠梦是何人?栏药日高红髲𩭝。

飞香上云春诉天,云梯十二门九关。

轻身灭影何可望, 粉蛾帖死屏风上。

归国遥·香玉

唐代 • 温庭筠

香玉,翠凤宝钗垂簏簌,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馀更漏促。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英雄之言

唐代 • 罗隐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少年游·并刀如水

宋代 •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