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登韬光绝顶

清代厉鹗

入山已三日,登顿遂真赏。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蔽谷境尽幽,跻颠瞩始爽。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

白话译文

入山已有三天,登临韬光寺了却了真心游赏的愿望。

铺霜的石阶湿滑难行,而向阳的山崖上已晃动着曦微的晨光。

晨光透过竹叶照射到竹林深处,那清冷的翠绿吸引我独自前往。

走在密林深处各种声音似乎都潜匿起来,唯有山间清泉琤琮作响。

山谷中林木掩映,尽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始觉豁然开朗。

山顶上韬光寺的小阁俯视着钱塘江和西湖,目光所到之处只一片迷茫混沌。

久坐小阁中似乎还能闻到寺院中缓缓飘出的香气,那山间的青烟随着太阳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

怀念曾在此地与释韬光酬唱的大诗人白居易,但愿能摆脱尘世的喧嚣与束缚。

词句注释

  1. 韬(tāo)光:韬光寺,庙宇。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畔北高峰南,白居易在人杭州刺史时,曾和高僧韬光为诗友。
  2. 绝顶:顶峰。
  3. 登顿:登临。
  4. 遂真赏:了却真心游赏的愿望。
  5. 霜磴:铺霜的石阶。
  6. 践:踩、踏。
  7. 阳崖:向阳的山崖。
  8. 曦(xī):晨光。
  9. 乍:正。晃:闪耀。
  10. 穿漏:穿通。
  11. 冷翠:清冷的青翠色。
  12. 孤往:独自前往。
  13. 冥搜:探寻幽深的区域。
  14. 灭:消失。
  15. 众闻:各种声响。
  16. 百泉:众多的泉水。
  17. 蔽谷:被树林遮掩着的山谷。
  18. 跻(jī)巅:登上山顶。
  19. 瞩:注视。
  20. 爽:清爽,明朗。
  21. 但:只。
  22. 莽苍:迷茫混沌。
  23. 青霭(ǎi):青色的烟气。
  24. 白侍郎:指白居易。他于828年(唐太和二年)官刑部侍郎。
  25. 言:语助词。
  26. 脱尘鞅(yāng):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带。这里的意思是拜脱尘世束缚。

作品赏析

诗从游山写起,说入山已有三天,三日中饱览了山水的奇姿逸态,登临骋目,真正领略到了自然之美,满足了自己寻幽探胜的愿望。这一天清晨,诗人再度出发去登山,晨霜覆盖着石阶,湿滑难行,而向阳的山崖上已晃动着曦微的晨光。晨光透过稀疏的竹叶射入到竹林深处,那清冷的翠色吸引着诗人独自前往,去追寻幽深之境。四处一片岑寂,各种声音似乎都潜匿起来,唯有山间的清泉琤琮作响,如一曲清歌,沁人心脾。山谷中林木掩映,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尽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始觉豁然开朗。那韬光寺的小阁就坐落在山顶上,俯视着钱塘江和西湖,嘘吸与山光水色之中;极目远眺,只见一片苍茫寥廓的景象,恍如置身于人寰之外。韬光寺是个登览远望好去处,观海亭上写着宋之问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所以使人留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在小阁中坐久了,似乎闻到了寺院里缓缓飘出的香气;那山间的青烟随着太阳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面对着如此清幽绝俗的景象,诗人便产生了与古人为友、超尘脱俗的念头,他想起了曾在此地与释韬光酬唱的大诗人白居易,但愿能摆脱尘世的羁绊,长久地栖息于山巅水崖,放情于自然之中。

厉鹗的诗以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为特色,其五言尤工,大抵取法陶渊明、谢灵运及王维、孟浩然等人,但更注重追求清窅幽邃之趣。如这首《晓登韬光绝顶》中的“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等都有王维诗中的韵味,但比王诗更注重锻炼而较少自然浑成。这明显的表现在他对选自用词的刻意求新上,如诗中的“登顿”、“穿漏”、“灭众闻”、“同一响”、“跻颠”、“坐深”等词都是戛戛独造,生新而不艰涩;又如以“霜”字来描绘山间石磴,以“晃”字来表现晨光乍明乍暗的景象,以“冷”字来形容山间翠色的幽冷,以“蔽”字来形同山谷的树木掩映,枝叶交加,以“落”字来写青烟笼罩池塘,都体现了诗人工于炼字,避熟避粗的折尚。

《晓登韬光绝顶》所追求的是冷隽幽深的意境,如“霜磴”两句刻画了早行时的冷霜铺地、人迹罕至和空中晦明变幻的情景,“穿漏”、“冷翠”则通过光和色的描绘来形容山间的幽冷,而“孤往”二字更增添了独行无偶的凄清,与幽深的景色融合无间。“冥搜”两句更从声音上落墨,虽然一路上回响着淙淙的泉声,却更表现出万籁俱寂的感受。至于“蔽谷境尽幽”一句就直接地描述了山间的幽趣,而那一阵幽香、几缕青烟更渲染出宁静清莹的气氛。全诗烹字炼句,可以表现一种山间的幽寂之美,力求自辟蹊径,不作寻常铺叙,是作者厉鹗的典型风格。

创作背景

厉鹗是杭州人,又性喜山水,因此家乡的自然风光便成了他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韬光寺在西子湖畔的北高峰南、灵隐寺西北的巢构坞,据说唐代的高僧韬光在此结庵说法,山间翠竹丛生,山上有观海亭可望钱塘江入海,故西湖的风景里有“韬光观海”的景目。

猜你喜欢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南北朝 •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登观音台望城

唐代 • 白居易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鹊桥仙·夜闻杜鹃

宋代 •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结客少年场行

唐代 • 李白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

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浪淘沙·海底飞尘终有日

唐代 • 白居易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厉鹗
简介描述:

厉鹗(1692年6月16日-1752年10月17日),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杭州厉氏家族一世祖,“浙西词派”中坚人物,“江西词派说”首提者。

厉鹗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厉鹗是周朝开国名相姜子牙的后裔,当代著名外交家、国际法泰斗厉声教的先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