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出城清晨的天色还有些昏暗,站立水边让我心意稍微宁静。
水面上泛起阵阵薄雾,弥漫开来仿佛与天相连。
水中的苇草弯曲下来发出声响,遥远的青山如黛仿佛连淡淡的影子也若有似无。
一会儿过后晨日初起,远处三三两两的小舟泛在水上。
怎么能够学得野鸭一般,能去追逐那远方的清影呢。
此诗写晓雾中的西湖。开篇点题:湖水在经过白天游客的喧腾烦器后,正处于静谧的安睡之中诗人面对一碧万顷的西湖,心田也如水一般明澈、平静,水寒天冷,不久湖上就生出了白雾,一霎时弥漫开去,慢慢地笼罩了整个湖面,而与远天相接。这是前四句所写境界,迷蒙、苍茫、寒冷、幽静,是冬日西湖晨景。前人写西湖,以秋、夏之景为多。“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连金人都谙熟的秋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不同于四时的夏景诗人这一首诗,专就西湖冬景落墨,写得幽峭清冷。苏东坡咏西湖云:“欲将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只可惜历来写“淡妆”者少,而写“浓抹”者多,此诗可算是西湖的一只别调。诗人厉鹗,“少孤家贫”,其为人“孤瘦枯寒”(全祖望《厉樊榭先生基碣铭》),其于仕途,亦赠命达故其诗风“溪径幽微,取材新则有独得之奇”(汪韩门《樊榭山房集跋》)诗人这四句“西湖晓色”,就突出地体现了这种风格。
诗的五至八句,由静景写到动景,画面由湖岸转换到湖上。“折苇断有声,写诗人离岸登舟。小舟,大概就系在岸边的芦苇荡里,诗人解缆放舟,不可避免地会折断冬日脆硬的芦梗,于是一根根芦梗断裂之声就打破了西湖的宁静人在湖上,放眼远山,其为浓雾所罩,只能看到一点淡淡的轮廓,而见不到真实的影子渐渐地,旭日从湖上升起,西湖卸去了浓雾裹罩的妆,重又展开了她那水光激滟、一碧万顷的迷人风姿,湖面上排列着三三两两的小船,宁静的西湖骤然热闹起来。这里的“舴(ze meng)是指小船,是前面诗中所指出的厉鸭诗中爱用替代字的又一类例子,前人用此例甚多,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两两三三舴锰舟”,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只想双溪舴艋舟”等,厉此句,纯由张词化出。以上四句写泛舟游湖,由雾中的远山写到初日下的游船,作粗笔勾勒。
最后两句是写游湖的感触。诗人游湖,除上面见到的寒雾、芦苇、远山、初日、舴等景物以外,就是这两句写到的“野”,即野鸭,它们是初日湖面上最有生机的物象了。它们正在水中“泛泛”(浮游无定的样子)而游,一会儿浮在水面,一会儿又沉入水底,随同波浪上下,追逐影子沉浮。这里的野鸭形象,实指人世间那种蝇营狗苟、随波逐流的市绘小人。这两句是用典,托为屈原所作的《楚辞·ト居》云:“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原诗是说屈子宁做气宇轩昂的千里驹,不做跟着波浪上下,保全性命的野鸭。厉太鸿在此隐括这一典故,以一“安得”设问,其否定野鸭似的为人处世态度不答自明。诗人自己的立身行事,据同时人记载“性情孤峭,义不苟合”(王昶《蒲褐山房诗话》),完全是与诗中这种态度相吻合的。
这首诗作者通过写晓雾下西湖的景色,展现了西湖于秋夏“浓抹风姿之外的冬日“妆”别致,抒发了作者坚守节操,不与世浮沉的清高品质。全诗语言虽平淡,但醇美,情、景、理三者统一,深得陶(渊明)诗三昧。
这首诗作于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一个晓色初开、晨光曦微的冬日,诗人信步走出城郭,即景抒怀而作。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