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从咸阳径直向南眺望有大约五千里地,看到的都是高大而耸入云霄的山峰。它的前面有剑门关横出,截断行人的去路,背靠青天而把大山从中间断开。上面松林的寒风发出一阵阵响声,还有巴东三峡那样的猿猴啊相互哀鸣。它的旁边还有飞速湍急的流水在沟壑中奔跑,洒在山石上,喷在剑阁上,汹涌澎湃,发出的声音像那惊雷一般。
送才智双全的你这次离开,你什么时候才能再一次回来?希望你远去能够极其平安啊,我沉吟着还哀叹了半天。眼看着沧浪波涛滚滚地往东流去,悲痛那白亮亮的太阳藏匿到了西山。鸿雁在秋天的各种声响之中离别了它的伙伴,朵好像也有发愁的脸色,一直到傍晚。明月从剑阁关上再一次升起的时候,希望能与你在两地共同举起酒杯而相互怀念。
此赋是一篇抒情短赋,虽然是送别之作,但其情感格调没有落入悲凉感伤的窠臼,而显得非常自信豪放,音韵和谐而富于抒情意味,景物描写与剑阁雄伟险要的景物特点相适应,共同营造了雄伟豪放的气势,使全赋的感情色彩显得浓重深沉,犹如一首雄壮豪迈的乐曲。
全赋分为两段。前一段以“咸阳”领起交待送别地点,旋即宕开一笔,以极其精练的笔触,从视觉和听觉入笔,从远近正旁各个角度,刻画剑阁险峻雄伟的气势景象,看是闲笔,实则寓意深长,起着铺垫与渲染的作用,给人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既是一幅剑阁图画,又是一段送别序曲。这里,作者先运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剑阁的直插云间、遮断视野和倚靠青天的宏伟气势,写得绘声绘色而惊心动魄:以“五千写”相距之远,以入云倚天衬剑阁之崇峻,用“横断”写气势,用“中开”写险要。其中既有作者对世道艰难的感叹,也有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接着,作者又从侧面来写剑阁,先以松间烈风萧飒、猿声哀切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后以飞湍汹涌、声若惊雷渲染出惊心动魄的环境,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
后一段于“送佳人”点明题意后笔锋一转,以反诘句式“复何时兮归来”将重点转入情感抒发,以景寄情,情借景浓,既含作者为友人担心之情,又寓作者为友人壮行之意,几句胸臆的直抒,尽吐出作者别情的真挚与沉重。先是相见无期而切盼无已,继而是沧波东注和白日西沉等使人倍感防逝之痛的动情之景;接着是北雁南翔的秋声和暮色苍茫的秦云等使人倍增离愁之苦的动情之物。这里,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离绪别情写得淋漓尽致。最后是千里共蝉娟的情景交融,如神来之笔,想象奇特,通过明月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入蜀的关切、难舍之情,一扫悲伤之气,显得极洒脱、开朗。同时,一轮明月结合雄伟奇险的山水使全赋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全赋篇幅虽短,但语言精炼,意象丰富鲜明,写得跌宕起伏,淋漓奔放,别开生面,不同凡响,同时意境高远,声情并茂,句式整齐自然,又因采取骚体赋的形式而富有散文的气韵,颇具古朴之风,在表达作者对友人精神鼓励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的胸襟怀抱,从一个侧面展示着作者雄奇阔大的浪漫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其《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题下所注的“送友人王炎入蜀”可知此赋是作者为送友人王炎入蜀所作,借以抒发作者对友人入蜀的关怀以及与友人别后的悲愁和相思之情。中国李白学会会长詹锳认为《蜀道难》也是作者为送王炎入蜀作,与此赋作于同时。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此赋当创作于天宝二年(743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郁贤皓《李白选集》则认为此赋是开元十九年(731年)作者初入长安时之作。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
丙午人日,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堂下曲沼,沼西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着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乱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兴尽悲来,醉吟成调。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鬓云松,红玉莹。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半饷斜钗慵未整。晕人轻潮,刚爱微风醒。
露华清,人语静。怕被郎窥,移却青鸾镜。罗袜凌波波不定。小扇单衣,可耐星前冷。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
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
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泪浥红笺第几行,唤人娇鸟怕开窗。那能闲过好时光。
屏障厌看金碧画,罗衣不奈水沉香。遍翻眉谱只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