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赋

唐代李白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白话译文

从咸阳径直向南眺望有大约五千里地,看到的都是高大而耸入云霄的山峰。它的前面有剑门关横出,截断行人的去路,背靠青天而把大山从中间断开。上面松林的寒风发出一阵阵响声,还有巴东三峡那样的猿猴啊相互哀鸣。它的旁边还有飞速湍急的流水在沟壑中奔跑,洒在山石上,喷在剑阁上,汹涌澎湃,发出的声音像那惊雷一般。

送才智双全的你这次离开,你什么时候才能再一次回来?希望你远去能够极其平安啊,我沉吟着还哀叹了半天。眼看着沧浪波涛滚滚地往东流去,悲痛那白亮亮的太阳藏匿到了西山。鸿雁在秋天的各种声响之中离别了它的伙伴,朵好像也有发愁的脸色,一直到傍晚。明月从剑阁关上再一次升起的时候,希望能与你在两地共同举起酒杯而相互怀念。

词句注释

  1. 剑阁赋:题下原注:“送友人王炎入蜀。”剑阁,剑门关。今四川剑阁县西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峰峦连绵,两岸峻拔,凿石架阁而为栈道,下有隘路如门,地势险绝,故名。阁,栈道。
  2. 咸阳: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三辅黄图·卷一》:“咸阳在九峻山,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阳。”
  3. 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
  4. 崔嵬:高峻。
  5. 倚:靠。
  6. 萧飒:凌厉的风声。
  7. 瑟䫻:指风声。《古今韵会举要》:“瑟䫻,风貌。”䫻,大风。《说文解字》:“䫻,大风也。”
  8. 巴猿:巴山中的猿猴。《水经注·江水》载:三峡两岸,山极高峻,上多猿。当地渔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 相哀:彼此呼应哀鸣。
  10. 湍:急流的水。
  11. 走壑:指瀑布在山谷间飞流。
  12. 洒石:冲刷山石。
  13. 喷阁:喷洒剑阁。
  14. 佳人:才智双全的人,与下文的“夫君”均指作者友人王炎。
  15. 沉吟:低吟,低回悒郁的样子。
  16. 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句仿鲍照《观漏赋》“波沉沉而东注,日滔滔而西属。”沧波,青苍色的水,泛指江河。西匿,指太阳西下。匿,隐臧。
  17. 燕:燕地,古燕国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这里代北方。
  18. 秦:秦国之地,关中一带。
  19. 暝色:天黑。
  20. 忆:思念。

作品赏析

此赋是一篇抒情短赋,虽然是送别之作,但其情感格调没有落入悲凉感伤的窠臼,而显得非常自信豪放,音韵和谐而富于抒情意味,景物描写与剑阁雄伟险要的景物特点相适应,共同营造了雄伟豪放的气势,使全赋的感情色彩显得浓重深沉,犹如一首雄壮豪迈的乐曲。

全赋分为两段。前一段以“咸阳”领起交待送别地点,旋即宕开一笔,以极其精练的笔触,从视觉和听觉入笔,从远近正旁各个角度,刻画剑阁险峻雄伟的气势景象,看是闲笔,实则寓意深长,起着铺垫与渲染的作用,给人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既是一幅剑阁图画,又是一段送别序曲。这里,作者先运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剑阁的直插云间、遮断视野和倚靠青天的宏伟气势,写得绘声绘色而惊心动魄:以“五千写”相距之远,以入云倚天衬剑阁之崇峻,用“横断”写气势,用“中开”写险要。其中既有作者对世道艰难的感叹,也有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接着,作者又从侧面来写剑阁,先以松间烈风萧飒、猿声哀切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后以飞湍汹涌、声若惊雷渲染出惊心动魄的环境,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

后一段于“送佳人”点明题意后笔锋一转,以反诘句式“复何时兮归来”将重点转入情感抒发,以景寄情,情借景浓,既含作者为友人担心之情,又寓作者为友人壮行之意,几句胸臆的直抒,尽吐出作者别情的真挚与沉重。先是相见无期而切盼无已,继而是沧波东注和白日西沉等使人倍感防逝之痛的动情之景;接着是北雁南翔的秋声和暮色苍茫的秦云等使人倍增离愁之苦的动情之物。这里,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离绪别情写得淋漓尽致。最后是千里共蝉娟的情景交融,如神来之笔,想象奇特,通过明月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入蜀的关切、难舍之情,一扫悲伤之气,显得极洒脱、开朗。同时,一轮明月结合雄伟奇险的山水使全赋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全赋篇幅虽短,但语言精炼,意象丰富鲜明,写得跌宕起伏,淋漓奔放,别开生面,不同凡响,同时意境高远,声情并茂,句式整齐自然,又因采取骚体赋的形式而富有散文的气韵,颇具古朴之风,在表达作者对友人精神鼓励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的胸襟怀抱,从一个侧面展示着作者雄奇阔大的浪漫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其《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创作背景

根据题下所注的“送友人王炎入蜀”可知此赋是作者为送友人王炎入蜀所作,借以抒发作者对友人入蜀的关怀以及与友人别后的悲愁和相思之情。中国李白学会会长詹锳认为《蜀道难》也是作者为送王炎入蜀作,与此赋作于同时。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此赋当创作于天宝二年(743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郁贤皓《李白选集》则认为此赋是开元十九年(731年)作者初入长安时之作。

名家点评

  • 元代祝尧:其前有‘上则’、‘旁则’之语,是揪敛《上林》、《两都》铺陈体格,而裁入小赋,所谓‘天吴与紫凤,颠倒在短褐’者欤?故虽以小赋,亦自浩荡而不俭陋。盖太白天才飘逸,其为诗也,或离旧格而去之,其赋亦然。(《古赋辨体·卷七》)
  • 清代李调元:李白《剑阁赋》云“云愁秦而暝色”、“鸿别燕兮秋声”,皆李锷所谓风云月露,争一字之巧者。后来尖颖一派,从此脱胎。(《赋话·卷一》)
  •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杨晓霭:此赋将剑阁的崔嵬气势、惊险状况与别情交织融合,寄寓着作者“我”寄愁心越剑阁、随君直到西蜀地的深切挂牵和万分思念。全赋建构,效汉大赋铺叙体格而裁入小体,“故虽以小赋,亦自浩荡而不伤俭陋。盖太白才飘逸,其为诗也,或离旧格而去之,其赋亦然。”(祝尧《古赋辨体·卷七》)其磅礴气势,不亚使他获取“谪仙人”之称的《蜀道难》。(《历代赋评注》)

猜你喜欢

送左未生南归序

清代 • 方苞

左君未生与余未相见,而其精神、志趋、形貌、辞气,早熟悉于刘北固、古塘及宋潜虚,既定交,潜虚、北固各分散。余在京师、及归故乡,惟与未生游处为长久。北固客死江夏,余每戒潜虚:当弃声利,与未生归老浮山。而潜虚不能用。余甚恨之。

辛卯之秋,未生自燕南附漕船东下,至淮阴,始知《南山集》祸作,而余已北发。居常自怼曰:“亡者则已矣,其存者,遂相望而永隔乎!”己亥四月,余将赴塞上,而未生至自桐,沈阳范恒庵高其义,为言于驸马孙公,俾偕行以就余。既至上营,八日而孙死,祁君学圃馆焉。每薄暮,公事毕,辄与未生执手溪梁间,因念此地出塞门二百里,自今上北巡建行宫始二十年,前此盖人迹所罕至也。余生长东南,及暮齿,而每岁至此涉三时,其山川物色,久与吾精神相凭依,异矣。而未生复与余数晨夕于此,尤异矣。盖天假之缘,使余与未生为数月之聚;而孙之死,又所以警未生而速其归也。

夫古未有生而不死者,亦未有聚而不散者。然常观子美之诗,及退之、永叔之文,一时所与游好,其入之精神;志趋、形貌、辞气若近在耳目间,是其人未尝亡而其交亦未尝散也。余衰病多事,不可自敦率,未生归与古塘各修行著书,以自见于后世,则余所以死而不亡者有赖矣,又何必以别离为戚戚哉!

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

唐代 • 杜甫

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何易于挽舟

唐代 • 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

唐代 • 李商隐

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

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

浮杯小摘开云母,带露全移缀水精。

偏称含香五字客,从兹得地始芳荣。

李白
简介描述: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