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南北朝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白话译文

黄昏和清晨的天气变换,山水之间的景色如同清灵的光芒。

山水的轻灵让人愉悦,使其在山水之中游历而忘记回去。

从峡谷出来的时候时间还早,等到乘舟渡湖时天色已晚。

四周的树林和山壑中聚积着傍晚的景色,天上的晚霞凝聚在夜晚的天空中飘动。

菱叶和荷花在蔚蓝的河水中交相呼应,蒲和小麦在一处相依生长着。

持着拂尘在南边的小路上走动,很开心地欣赏东面的门窗。

忧虑的东西少了自然觉得没有烦心事,心情畅快就会觉得很顺心。

送给希望保养身体的人上面这些话,希望他们能用这个方法来养生。

词句注释

  1. 昏旦:傍晚和清晨。
  2. 清晖:指山光水色。
  3. 娱人:使人喜悦。
  4. 憺(dàn):安闲舒适。这二句出于屈原《九歌·东君》:“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分忘归”,意思是说山光水色使诗人心旷神怡,以致乐而忘返。
  5. 入舟句:是说乘舟渡湖时天色已晚。
  6. 林壑:树林和山谷。
  7. 敛:收拢、聚集。
  8. 暝色:暮色。
  9. 霏:云飞貌。这二句是说森林山谷之间到处是一片暮色,飞动的云霞已经不见了。
  10. 芰(jì):菱。
  11. 蒲稗(bài):菖蒲和稗草。这句是说湖中芰荷绿叶繁盛互相映照着,水边菖蒲和稗草很茂密,交杂生长在一起。
  12. 披拂:用手拨开草木。
  13. 偃(yǎn):仰卧。
  14. 扉(fēi):门。“愉悦”句是说:愉快地偃息在东轩之内。
  15. 澹(dàn):同“淡”。
  16. 意惬(qiè):心满意足。
  17. 理:指养生的道理。这句是说个人得失的考虑淡薄了,自然就会把一切都看得很轻。内心感到满足,就不违背养生之道。
  18. 摄生客:探求养生之道的人。此道:指上面“虑澹”、“意惬”二句所讲的道理。

作品赏析

此诗乃灵运山水诗中的名篇,因而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宋初诗风嬗变的某些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曾精辟地概括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而此诗恰好在讲究骈偶、刻意炼句,写景尽态极妍,文辞追求新奇等方面,均具有极为显著的特色。

起首二句即对偶精工而又极为凝炼,从大处、虚处勾勒山光水色之秀美。山间从清晨的林雾笼罩,到日出之后雾散云开,再到黄昏时暝色聚合,一天之内不仅气候冷暖多变,而且峰峦林泉、青山绿水在艳丽的红日光辉照耀下亦五彩缤纷,明暗深浅,绚烂多姿,变态百出,使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昏旦”、“气候”,从时间纵向上概括了一天的观览历程;“山水”、“清晖”,则从空间横向上包举了天地自然的立体全景。而分别着一“变”字、“含”字,则气候景象之变态出奇,山光水色之孕大含深,均给读者留下了遐思逸想。两句看似平常,却蕴含博大丰富。

“清晖”二句,用顶真手法蝉联而出,承接自然。虽由《楚辞·九歌·东君》中“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句化出,但用在此处,却十分自然妥帖,完全是诗人特定情境中兴会淋漓的真实感受,明人胡应麟云:“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如‘清晖能娱人’之类,虽非锻炼而成,要皆真积所致。”(《诗薮·外编》)即指出了诗人并非故意效法前人,而是将由素养中得来的前人的成功经验,在艺术实践中触景而产生灵感,从而自然地或无意识地融化到自己的艺术构思之中。不说诗人留恋山水,乐而忘返,反说山水娱人,仿佛山水清晖也解人意,主动挽留诗人。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出谷”二句承上启下:走出山谷时天色还早,及至进入巫湖船上,日光已经昏暗了。这两句一则点明游览是一整天,与首句“昏旦”呼应;同时又暗中为下文写傍晚湖景作好过渡。

以上六句为第一层,总写一天游石壁的观感,是虚写、略写。“林壑”以下六句,则实写、详写湖中晚景:傍晚,林峦山壑之中,夜幕渐渐收拢聚合;天空中飞云流霞的余氛,正迅速向天边凝聚。湖水中,那田田荷叶,重叠葳蕤,碧绿的叶子抹上了一层夕阳的余辉,又投下森森的阴影,明暗交错,相互照映;那丛丛菖蒲,株株稗草,在船桨剪开的波光中摇曳动荡,左偏右伏,互相依倚。这四句从林峦沟壑写到天边云霞,从满湖的芰荷写到船边的蒲稗,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辉映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的意兴。这一段的写法,不仅路线贯穿、井然有序,而且笔触细腻、精雕细琢,毫发毕肖。在取景上,远近参差,视角多变,构图立体感、动态感强;在句法上,两两对偶,工巧精美。这一切,都体现出谢诗“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特点。虽系匠心锻炼,却又归于自然。

“披拂”二句,写其舍舟陆行,拨开路边草木,向南山路径趋进;到家后轻松愉快地偃息东轩,而内心的愉悦和激动仍未平静。这一“趋”一“偃”,不仅点明上岸到家的过程,而且极带感情色彩:天晚赶忙归家,情在必“趋”;一天游览疲劳,到家必“偃”(卧息)。可谓炼字极工。

末尾四句总上两层,写游后悟出的玄理。诗人领悟出:一个人只要思虑淡泊,那么对于名利得失,穷达荣辱这类身外之物自然就看得轻了;只要自己心里常常感到惬意满足,就觉得自己的心性不会违背宇宙万物的至理常道,一切皆可顺情适性,随遇而安。诗人兴奋之余,竟想把这番领悟出的人生真谛,赠予那些讲究养生(摄生)之道的人们,让他们不妨试用这种道理去作推求探索。这种因仕途屡遭挫折、政治失意,而又不以名利得失为怀的豁达胸襟,在那政局混乱、险象丛生、名士动辄被杀、争权夺利剧烈的晋宋时代,既有远祸全身的因素,也有志行高洁的一面。而这种随情适性、“虑澹物轻”的养生方法,比起魏晋六朝盛行的服药炼丹、追慕神仙以求长生的那种“摄生客”的虚妄态度,无疑也要理智、高明得多。因而不能因其源于老庄思想,或以其有玄言的色彩,便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何况在艺术结构上,这四句议论也并未游离于前面的抒情写景之外,而是一脉相承的,如箭在弦上,势在必发。

此篇除了具有刘勰所指出的那些宋初诗歌的普遍特征之外,还具有两个明显的个性特点:一是结构绵密,紧扣题中一个“还”字,写一天的行踪,从石壁——湖中——家中,次第井然。但重点工笔描绘的是傍晚湖景,因而前面几句只从总体上虚写感受。尽管时空跨度很大,但因虚实详略得宜,故毫无流水帐的累赘之感。三个层次交关之处,两次暗透时空线索。如“出谷”收束题目前半,“入舟”引出题目后半“还湖中”;“南径”明点舍舟陆行,“东扉”暗示到家歇息,并引出“偃”中所悟之理。针线细密,承转自然。其次,全诗融情、景、理于一炉,前两层虽是写景,但皆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像“清晖”、“林壑”、“蒲稗”这些自然景物皆写得脉脉含情,似有人性,与诗人灵犀相通:而诗人一腔“愉悦”之情,亦洋溢跳荡在这些景物所组成的意象之中。正如王夫之所评:“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古诗评选》)结尾议论,正是“愉悦”之情的理性升华,仿佛水到渠成,势所必然。前人赞其“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黄子云《野鸿诗的》)信非溢美。全诗充满了明朗奔放的喜悦情调,确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敖陶孙诗评》)难怪连大诗人李白也喜欢引用此诗佳句:“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瞑色,袖上云霞收夕霏。”(《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即此亦可见其影响之一斑。

创作背景

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秋天,谢灵运托病辞去永嘉(治所在今浙江温州)太守职务,回到故乡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的庄园里。这里曾是他族曾祖谢安高卧之地,又是他祖父谢玄最初经营的庄园,规模宏大,包括南北二山,祖宅在南山。谢灵运辞官回家后,又在北山别营居宅。石壁精舍就是他在北山营立的一处书斋。精舍,即儒者授生徒之处,后人亦称佛舍为精舍。湖,指巫湖,在南北二山之间,是两山往返的唯一水道。此诗当作于元嘉元年至三年(公元424-426年)之间。

猜你喜欢

得弟消息二首

唐代 • 杜甫

其一

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其二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

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鴒诗。

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

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

夜书所见

宋代 •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唐代 • 孟浩然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宋代 •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渔家傲·赠曹光州

宋代 • 苏轼

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

我欲自嗟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

谢灵运
简介描述: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因祖父在会稽建有故宅“始宁墅”而移籍会稽。 晋宋间诗人、文学家、旅行家、佛学家, 中国“山水诗派”鼻祖。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谢灵运早年寄养在钱塘杜家。后袭封康乐县公,世称“谢康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谢灵运出仕为琅邪王司马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后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谢灵运被封为康乐侯,又任命其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初三年(422年),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太守。一年后,称疾辞官。元嘉三年(426年),征谢灵运为秘书监,入京。不久,谢灵运又辞官归始宁。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让谢灵运出任临川内史。后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以“叛逆”罪处绞刑。

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亦撰写《晋书》,辑有《谢康乐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