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儿·客枕恨邻鸡

明代杨慎

客枕恨邻鸡,未明时,又早啼。惊人好梦回千里。星河影低,云烟望迷,鸡声才罢鸦声起。冷凄凄,高楼独倚,残月挂天西。

白话译文

住在客店里恨邻近的鸡,天还没有亮就早早的啼鸣,惊醒了正在做的三千里好梦。这时候星河影象显得很低,望出去云烟一片迷蒙。鸡叫的声音刚停下来,那知道乌鸦又叫起来了。周围一切都冷凄凄的,只得独自在高楼上靠着栏杆观望,那残缺的月亮挂在天空西面。

词句注释

  1. 黄莺儿:曲牌名,又名金衣公子。南曲商调、北曲商角调,均有这个曲牌,但字句与格律不同。南曲可用作过曲或小令,北曲则只能用在套曲中。这里是南曲。
  2. 星河:银河,天河。
  3. 云烟:远处之云气与烟雾。

作品赏析

此曲开句一“客枕”,即圈定主人公的特定状况:独在异乡为异客。紧接着跟进一个“恨”字,这里的恨,是恨邻鸡。宋黄公度《青玉案》中有“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此处作者所恨邻鸡不是催人去,而是惊破好梦。长期客游他乡的人常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即使入眠也多是在梦游家乡,这两种情况都是不欢迎邻鸡啼鸣的。所以开篇一句“恨邻鸡”,语气很是强烈、气愤的,其远客之心态也尽显无疑。接下来就明确数说邻鸡的罪状:天未明就啼叫,把人家的美梦都惊醒了。美梦以“梦回千里”来形容,可以想见,抒情主人公恰恰是在梦中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梦醒之后,眼前已没有人在家园的温馨,唯见“星河影低,云烟望迷”,一派沧桑、凄清、迷惘之气。梦与现实的迥别,不得不生出气恨。更有甚者,可恨的鸡鸣刚过,闹人的乌鸦声又起。要想重回梦境更是不可能。只好冷凄凄独倚高楼,主人公在眺望着什么、可能眺望到什么不得而知,只有天西悬着一弯残月在陪伴着他这个满怀寂寥的人。

全曲既真切地描摹了思乡人孤独烦躁的心态,又善于调动环境景物的表现力,使人物的情绪与周边的氛围相互生发,因而篇幅虽短,却很能打动人。

创作背景

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此曲可能是作者谪戍云南时途中所作

名家点评

  • 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此曲当是作者远谪云南后所写的别情。“鸡声才罢鸦声起”,时间的跨度是从朝至暮,邻鸡惊梦,已觉难堪;昏鸦噪晚,更增惆怅。不言别离之苦,相思之深,而缠绵悱侧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其的不可及处。(《元明清散曲三百首》)

猜你喜欢

暗香·旧时月色

宋代 • 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河北民

宋代 •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当墙欲高行

魏晋 • 曹植

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

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愦愦俗间,不辨伪真。

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

二月二日出郊

宋代 •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柳州寄丈人周韶州

唐代 • 柳宗元

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

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鳙。

丈人本自忘机事,为想年来憔悴容。

杨慎
简介描述: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出居庸关时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其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风气之外。而乐府首倡《花间》,影响隆、万以下风尚,同趋绮丽。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