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

明代杨慎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白话译文

楚地边塞与巴蜀山峰横亘在临江渡口,行人啊请不要登上江边高楼。我远行的车马和你远去的船儿相隔越来越远。只能隔着江水远望,独自一人登上孤舟。

还是羡慕沙滩上多情的鸟儿,在河中的小岛上双飞双宿。今天晚上的明月是为谁留下的呢?圆圆的清朗的明月固然美好,却偏偏照耀着这有着离愁别绪的人。

词句注释

  1.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为双调小令,平韵格,上下片共六十字。
  2. 戍:守卫边疆。此为谪戍,即充军。江陵:今湖北江陵。内:内人,妻子。
  3. 楚塞巴山:指江陵渡口一带。楚塞,指的是江陵西面的南津关,因江陵在春秋时是楚国的郢都,南津关扼守西陵峡口,形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的要塞。巴山,指高耸夹峙在巴东三峡之一的西陵峡两岸的巴蜀山峰。
  4. 征骖:驾车远行的马,也指旅人远行的车。杨慎自己将骑马南下云南。去棹:即将远去的客船。杨慎妻子黄娥将乘舟西上巴蜀。悠悠:远貌。
  5. 河洲:河中的小岛。语出《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6. 团团清影:圆圆的月亮,清朗的月光。

作品赏析

此词入手即点出离别地点:“楚塞巴山。”作者与妻子的告别之处正在江陵的临江渡口。由此溯江而上,即可入蜀返乡,但既为待罪之人,自是身不由己,只能在此与爱妻挥泪告别,其心中充满了难言的悲伤。所以接句即以“莫上江楼”自戒,反笔跌出离别的难以为怀。以下“征骖”写已登陆继续南下,应前“楚塞”;“去棹”则交待妻子溯江西去,应前“巴山”。本为恩爱夫妻,却就此劳燕分飞,两地茫茫。他们不忍相别,但因妻子要归家侍奉老母,因而无法不别,各自登程后频频回首相望。当作者隔水看着妻子孤苦伶仃地一人独自乘舟远去之时,这种难分难舍的情感达到了无法遏制的高潮。以下“相看”两句语浅意深,辞尽情长,令人叹惋。

词的下片宕开一笔,转写在江边所见之景。“却羡”两字起到承接的作用,移情于景,自然合理。日暮时分,江边沙滩上的水鸟双双飞来,又结伴而宿,这情景自然让见者陡生羡慕之意。此处看似漫不经心地引入这一历来被看做男女相悦、夫妻恩爱的意象,实际上显然包含了以鸟的出双入对来反衬他自己和妻子天各一方的感叹,情怀之孤寂和凄清自不待言。况且除此之外,更有甚者:偏偏是在他初尝与爱妻离别之苦,深感寂寞孤单之时,空中升起一轮满月,把皎洁的光芒投射在他身上。圆月本来象征家人之团圆,可是作者却面临远赴蛮荒之地与家人长期分离的惨淡现实,这不禁引起他的哀怨长叹。然而正是这种对自然现象没来由的哀怨与前面触景而生的羡慕相形并举,一正一反,有力地烘托出了作者因离愁别绪充塞心间的难以为情。鸟多情的“双飞双宿”,月无情的“偏照别离愁”,这种种感受无不源于人的反常心理,而它的起因又全在于“别离”二字,可见这次江陵之别对作者的打击是巨大而沉重的。

创作背景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杨慎迎娶继室黄娥,黄娥是尚书遂宁黄珂的女儿,少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通经史,能诗文,善书札。与杨慎婚后,二人唱和,夫妻情笃。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秋,杨慎因“大礼议”而触怒明世宗朱厚熜,又跪门哭谏而遭下狱廷杖,旋被谪戍云南永昌卫。不久他即离京远赴贬所,黄娥伴送,由潞河南下,溯江西上至江陵,方分手相别,一归蜀地,一赴滇所。此首词即作于夫妻在江陵告别之时。

名家点评

  •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秉戍:“‘今宵’三句,从怨月角度再申悲怀,诗人将明月人格化了,怨其“团团清影”偏偏在此时照向离人,月是有情还是无情呢?显然,怨月是毫无道理的,但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这种‘无理而妙’的手法,这样就把诗人的恨别之情表达得更深透了。”(《元明清词》)

猜你喜欢

与诸子登岘山

唐代 •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观村童戏溪上

宋代 •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晨登衡岳祝融峰

清代 • 谭嗣同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陌上桑

魏晋 • 曹丕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

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笮。

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

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

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

伴旅单,稍稍日零落。

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秋兴赋

魏晋 • 潘岳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底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辞曰

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惨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彼四感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野有归燕,隰有翔隼。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轻箑,释纤缔,藉莞蒻,御祫衣。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独展转于华省。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俯首而自省。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仰群隽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

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潎潎。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杨慎
简介描述: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出居庸关时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其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风气之外。而乐府首倡《花间》,影响隆、万以下风尚,同趋绮丽。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