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
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笮。
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
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
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
伴旅单,稍稍日零落。
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离开故乡离开了屋院,从军作客走出万里远。
披荆斩棘,寻陌找阡,不敢停留一个人涉险。
虎狼嚎叫道路窄又弯,鸡禽惊逃,呼朋索伴。
上南山无法不踏巨石,丛生的树木浓密杂乱。
累就避荫松下睡草间,泪如雨下,打湿枕席。
以泪洗面因为无旅伴,渐渐地太阳将要落山。
内心空旷却充满悲愁,我真痛惜自己太可怜。
这首诗写士卒弃乡离家远从军旅的艰难和痛苦。征途多艰难,更使人痛苦的是远征已久,伙伴越来越少,有些已经死去。面对此景此情,惆怅怜悯,痛惜不已。
这是一首杂言诗,全诗二十句,由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组成。其中三言十一句,占全诗的一半多,另外四言一句,五言五句,七言三句。今存建安时期的乐府诗,有五言、四言、七言和杂言四种。在杂言诗中,曹丕这首和曹操的《陌上桑》都是以三言为主,曹操的诗共十九句,其中三言十四句,其他五句全是七言。其结构形式是三言一三言一七言,四次循环。曹丕的这首除有三言和七言之外,还有四言和五言,其结构形式是:三言——三言——七言——三言——三言——五言——三言——四言——五言——三言——三言——五言——七言——三言——三言——七言——三言——五言——五言——三言。全诗每节多以三言开始,然后穿插七言、五言和四言。多种句式,随意搭配,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这首诗和曹操的《苦寒行》相近,都是写征旅之苦,格调苍凉悲伤。不过,细读两诗,可以发现,两首诗主旨虽然相近,但各有特点。第一,曹操的《苦寒行》写的是一次具体的行军,“北上太行山”、经过诘屈的羊肠坂等艰险、严寒的时节等,都写得相当具体。而曹丕的这首,写的似乎不是某一次行军,而是从万里的空间和长久的时间等角度,概括叙写征役的艰难和痛苦。第二,两首诗,虽然抒发的都是苦悲之情,但曹操的特别突出了怀念故乡之情,而曹丕的则突出了对死亡的痛惜。两首诗各有千秋,互相补充,从不同方面,表现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在那个时代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陌上桑》是乐府旧题,曹操用来写游仙,而曹丕则用以写从军远征、行路艰险,这说明建安诗人(即使是曹氏父子)对乐府旧题的改造不拘一格,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作法。这首诗写作的具体背景不详,从文字和内容看,是诗人为记录从征行军的所见所感而写。
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声雨声。
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
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偏觉兰牙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