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魏晋曹丕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

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笮。

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

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

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

伴旅单,稍稍日零落。

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白话译文

离开故乡离开了屋院,从军作客走出万里远。

披荆斩棘,寻陌找阡,不敢停留一个人涉险。

虎狼嚎叫道路窄又弯,鸡禽惊逃,呼朋索伴。

上南山无法不踏巨石,丛生的树木浓密杂乱。

累就避荫松下睡草间,泪如雨下,打湿枕席。

以泪洗面因为无旅伴,渐渐地太阳将要落山。

内心空旷却充满悲愁,我真痛惜自己太可怜。

词句注释

  1. 陌上桑: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
  2. 阡陌(qiān mò):田间小路。
  3. 侧足:置足。侧,置;处于。曹植《送应氏》诗:“侧足无行径。”窘步:形容行走困难。
  4. 局笮(zuó):局促狭窄。笮,同“窄”。
  5. 嗥(háo):吼叫。
  6. 鸡:野鸡之类。
  7. 相索:互相寻找。
  8. 盘石:巨石。
  9. 郁:形容树木茂密。差错:指丛生交错。
  10. 寝蒿草:在野草上睡觉。寝,指露宿。蒿草,野草。
  11. 荫松柏:用松柏遮盖。
  12. 伴旅单:指一起征战的伙伴很少了。伴旅,一起征战的伙伴。
  13. 稍稍:渐渐。零落:指死亡。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士卒弃乡离家远从军旅的艰难和痛苦。征途多艰难,更使人痛苦的是远征已久,伙伴越来越少,有些已经死去。面对此景此情,惆怅怜悯,痛惜不已。

这是一首杂言诗,全诗二十句,由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组成。其中三言十一句,占全诗的一半多,另外四言一句,五言五句,七言三句。今存建安时期的乐府诗,有五言、四言、七言和杂言四种。在杂言诗中,曹丕这首和曹操的《陌上桑》都是以三言为主,曹操的诗共十九句,其中三言十四句,其他五句全是七言。其结构形式是三言一三言一七言,四次循环。曹丕的这首除有三言和七言之外,还有四言和五言,其结构形式是:三言——三言——七言——三言——三言——五言——三言——四言——五言——三言——三言——五言——七言——三言——三言——七言——三言——五言——五言——三言。全诗每节多以三言开始,然后穿插七言、五言和四言。多种句式,随意搭配,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这首诗和曹操的《苦寒行》相近,都是写征旅之苦,格调苍凉悲伤。不过,细读两诗,可以发现,两首诗主旨虽然相近,但各有特点。第一,曹操的《苦寒行》写的是一次具体的行军,“北上太行山”、经过诘屈的羊肠坂等艰险、严寒的时节等,都写得相当具体。而曹丕的这首,写的似乎不是某一次行军,而是从万里的空间和长久的时间等角度,概括叙写征役的艰难和痛苦。第二,两首诗,虽然抒发的都是苦悲之情,但曹操的特别突出了怀念故乡之情,而曹丕的则突出了对死亡的痛惜。两首诗各有千秋,互相补充,从不同方面,表现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在那个时代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创作背景

《陌上桑》是乐府旧题,曹操用来写游仙,而曹丕则用以写从军远征、行路艰险,这说明建安诗人(即使是曹氏父子)对乐府旧题的改造不拘一格,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作法。这首诗写作的具体背景不详,从文字和内容看,是诗人为记录从征行军的所见所感而写。

名家点评

  •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极仿孟德。”

猜你喜欢

赤谷安禅师塔

唐代 • 卢照邻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

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烟霞朝晚聚,猿鸟岁时闻。

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

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

如如数冥昧,生生理氛氲。

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份。

且当事芝术,从吾所好云。

木兰花·立春日作

宋代 • 陆游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唐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再游玄都观

唐代 • 刘禹锡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减字木兰花·盈盈泪眼

宋代 • 辛弃疾

长沙道中,壁上有妇人题字,若有恨者,用其意为赋。

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姊妹家。

水村山驿。日暮行云无气力。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宋代 • 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曹丕
简介描述: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12月11日—226年6月29日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继任丞相、魏王。同年代汉称帝,建立曹魏。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五月丁巳日(226年6月29日),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