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妇赋

魏晋曹丕

念在昔之恩好,似比翼之相亲。惟方今之疏绝,若惊风之吹尘。夫色衰而爱绝,信古今其有之。伤茕独之无恃,恨胤嗣之不滋。甘没身而同穴,终百年之常期。信无子而应出,自典礼之常度。悲谷风之不答,怨昔人之忽故。被入门之初服,出登车而就路。遵长途而南迈,马踌躇而回顾。野鸟翩而高飞,怆哀鸣而相慕。抚騑服而展节,即临沂之旧城。践麋鹿之曲蹊,听百鸟之群鸣。情怅恨而顾望,心郁结其不平。

白话译文

想我和夫婿昔日情好,相亲相爱,好像比翼双飞的鸟一样。如今我们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就像一阵惊风吹散了浮尘。女人人老珠黄导致恩爱断绝,确实是古今都有的事。伤心的是我独自一人,孤孤单单没有依靠,恨我竟然没有和他生下后代。我甘愿和他在同一个墓穴埋葬,终结这百年的世间生活。确实是不能生育子嗣的妇人就该被丈夫赶出家门,这是礼仪法度里惯有的准则。悲伤啊,那暴怒中的丈夫一句话都不回答;怨恨的是,昔日恩爱之人忽然间就变了心肠。穿上入门时的那件新衣,出门登车上路。沿着长路南行,连车马都徘徊不前时时回望。野鸟翩翩高飞,悲伤地鸣叫且又相互爱慕。轻拍车马举步前行,到了临沂的旧城。踏着麋鹿行走的弯曲小路,聆听群鸟的鸣叫。我的心情惆怅不已,怨恨中不时回头顾望,心情真是郁闷纠结,难以平静。

词句注释

  1. 出妇:被离弃的妻子。出,被休。
  2. 念:思,想。在昔:过去,当初。
  3. 比翼:比翼鸟,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形影不离的爱侣或朋友。《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4. 方今:一作“方日”,于文意不通。疏绝:疏远情绝。
  5. 惊风:指强劲猛烈的风。曹植《薤露行》:“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6. 爱绝:容颜衰老,失去宠爱,一作“爱弛”。
  7. 信:确实,的确。
  8. 茕独:孤独。《离骚》:“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曹植《闺情二首》:“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茕。”恃:依靠。
  9. 胤嗣:指子女。滋:滋生,繁衍。
  10. 没身:死亡,指终生没有遭到祸患,因自然而老死。《国语·晋语九》:“赖武之德,以没其身。”没,同“殁”,死。同穴:同葬一个墓穴。
  11. 终:穷尽,享尽。常期:一定的期限。曹丕《典论·论文》:“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12. 典礼:典法礼仪。常度:通常的法度。胡综《请立诸王表》:“依据典礼,庶清具陈。”
  13. 谷风:此处有双关之意。一是指出日山谷之风。二是指《诗经·邶风·谷风》,此诗是一首弃妇诗,诉说史夫喜新厌旧,失去情义。不答:没有回应。
  14. 昔人:丈夫。忽故:忽生变故,指发生婚变。故,变故。
  15. 被:披,穿。入门:初嫁时进入夫家的门。初服:此处指嫁衣。
  16. 就路:上路。
  17. 遵:沿着。迈:行进。
  18. 踌躇:徘徊不前的样子,这里以马的驻足来表现人的流连难舍之情。
  19. 翩:快速地飞,一作“铩”。
  20. 怆:悲伤。
  21. 騑服:车驾。古代一车四马,在中间的叫服马,在两旁的叫騑或骖。展节:指驾车前进。节,鞭子。
  22. 即:接近。临沂:古县名,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部,因沂水流贯全县而得名。旧城:旧乡,这里指娘家。
  23. 践:顺着。麋鹿:亦称“四不像”,中国著名的特产动物。曲蹊(xī):弯曲的小路。
  24. 怅恨:惆怅怨恨。顾望:回望。
  25. 郁结:不舒展。平:平静。

作品赏析

此赋以遭遗弃者的口吻,诉说不幸的婚变,在对薄幸的丈夫予以婉讽的同时悲叹自己孤独无依的命运,笼罩着哀怨的气氛。此赋开篇先写“出妇”被出前后的境况,接着写她以为造成婚变的原因是“色衰而爱绝,信古今其有之”、“信无子而应出,自典礼之常度”,虽然不无责备对方之意,但两个“信”字句流露出她在理智上替对方开脱的努力,从而使她蒙上了一层阴郁的自责色彩。此后,此赋在记叙之外又加强了环境描写,着力渲染了弃妇被迫离开时的悲伤、孤独、无奈。“悲谷风之不答,怨昔人之忽故。”被出后,尽管其夫呼之不答,弃若飞尘,她却“顾望”难舍,连乘马也为之“踌躇而回顾”,写得缠绵悱恻,悲戚动人。接着“被入门之初服,出登车而就路”一句更是令人为之凄怆。不改初服意味着不改初衷,信守同甘共苦、百年好合的诺言。这在客观上与其夫的无信无义也形成对照,蕴含着一定的讥刺意味,其忠爱执著的情操也在此得到渲染。结尾的“情怅恨而顾望,心郁结其不平”,则这名不幸女子既留恋又哀怨的心理逼真地展现出来。

全赋文辞清丽,情调哀怨,将马的通人情和途中飞鸟尚且“怆哀鸣而相慕”与其丈夫的“不答”等作对比,在鲜明对比中表现出其丈夫的无情。

创作背景

作者的《代刘勋出妻王氏诗序》云:“王宋者,平虏将军刘勋妻也,入门二十余年。后勋悦山阳司马氏女,以宋无子,出之。还于道中,作诗。”作者同情刘勋妻王氏的遭遇,不仅写了诗,还作了此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名家点评

  • 西藏民族大学教授池万兴:尽管这是代言体,但赋中对弃妇被逐出家时的凄凉情景的铺陈,真实动人。这不但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罪恶现象,表达了作者对遭受迫害的妇女的深切同情,而且反映了妇女的初步觉醒。在那视妇女如玩物的封建上层社会,这种人道主义的同情更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十分难能可贵。(《〈史记〉与小赋论丛》)
  •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詹颂:文章细腻地刻画了出妇无奈而悲痛的心情,文辞清丽流畅,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秦汉文化史大辞典》)

猜你喜欢

追悔当初孤深愿。经年价、两成幽怨。任越水吴山,似屏如障堪游玩。奈独自、慵抬眼。

赏烟花,听弦管。图欢笑、转加肠断。更时展丹青,强拈书信频频看。又争似、亲相见。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惟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过许州

清代 • 沈德潜

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苦寒行

两汉 •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龙渊义塾记

宋代 • 宋濂

至正十三年九月某甲子,括苍章君溢,新建龙渊义塾成。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樽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

旁列四斋:曰逊敏,曰知通,曰敬乐,曰博约,以居弟子员。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朒赢,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繇,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伻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西山真氏希元,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籁鸣机动,掇巍科而典雄藩者声华相望,一时文物,固尝盛矣。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异哉?亦系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

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狎非类而斁厥彝训,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脱有违于是,陈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陈氏或不我屑也,则乡尹里师岂无勇于为义者。咸得纠之。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之贤者,宜抚树而振发之。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虽然,无以远虑为也,夫具人之形体者,孰无人心哉!苟读濂文,宜战兢保守之,弗暇矧敢坏。因书之以为记。

曹丕
简介描述: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12月11日—226年6月29日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继任丞相、魏王。同年代汉称帝,建立曹魏。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五月丁巳日(226年6月29日),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