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两船并排着在水上飘,水涌船动忽低又忽高。
船上响起阵阵弹唱声,悲哀的乐声久久不消。
歌声传到了你的身旁,凄恻痛怆叫你把泪掉。
你伤心时竟是在想谁?我很愿与你如漆似胶。
希望我们都变晨风鸟,双飞双宿在北林树梢。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两船相并,在悠长的流水中嬉戏游乐,随着水波的荡漾,船儿时浮时沉。方舟:两船并在一起。湛澹:荡漾的样子。一作“澹澹”。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弦歌之音在河流中间飘荡,悲切动人,馀音袅袅。弦歌:和着琴弦伴奏的歌。中流:河流中间。悲响有馀音:一作悲风飘馀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琴声歌声飘入你的怀中,真是凄怨悲怆、令人伤心啊。君:当指女子。凄怆:悲伤。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是什么样的思念让你如此地伤心呢?只希望恩爱之情能真挚长久。愿:一作顾。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但愿化作晨风中的小鸟,雌雄相伴,在北边的树林里翱翔。晨风:鸟名,即鴥,形似鹞子,羽毛青黄色。《诗经·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诗写思妇怨情。前二句触物伤情,见方舟并进则伤己之孤栖。以伤心人观之,万物皆着伤心之色彩,更何况此时哀音入耳呢?三四句即以哀怨的弦歌之声写出思妇的悲怨。末四句直抒思妇之情怀。
公元225年冬十月,曹丕备好大量船只,率十万大军,出谯城(今安徽亳州),顺涡河进淮河舟行广陵,停于河中,准备舟出长江。 然而,命运跟他开了玩笑。才是十月,却突然大雪封路,河面冰封。水师冻在河上,无法向江中运动。《三国志》载:“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资治通鉴》上则更细致地写道,三伐东吴未果,曹丕望江兴叹:“老天呀,看来你设个长江就是要分出南北来呀!”光叹也罢,能全身而退也好,不料东吴却借魏国水师不能前进而杀过江来,由将军高寿率500敢死队偷渡过江,抄小路夜袭魏军,魏军一派惊慌,好一阵忙乱。史载曹丕弃舟乘车而退,一直逃到山阳即现在的淮安市地面上才停住脚步,再渐渐聚拢了兵船于淮河,然后乘船而返回。进军和撤退路上,看到百姓为自己的帝舟和兵船挽纤的辛苦,便有了“清河”诗之一《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由该诗与曹丕的《杂诗》二首、诗《清河作》在《曹丕全集目录》中紧随排列于《广陵于马上作诗》之后推测,它们均做于本次扬州屯兵前后,,故应当是对淮安境内所见有感而发。当时的淮安境内属魏国的临淮郡。《杂诗》二首和《清河作》内容浅显易读,与《广陵于马上作诗》、《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情感上一脉相承,均反映了战争的艰难,流露出征人何时归乡的悠怨,也可见这些作品为同一时期作品。另据公元六世纪南朝徐陵所编东周至南朝梁代诗歌集《玉台新咏》注:“魏文帝(曹丕)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一首又清河作一首。”可见“清河”这两首诗是一同写的。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过眼寸阴求日益,关心万姓祝年丰。
阶下青松留玉节,夜来风雨作秋声。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