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作诗

魏晋曹丕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白话译文

两船并排着在水上飘,水涌船动忽低又忽高。

船上响起阵阵弹唱声,悲哀的乐声久久不消。

歌声传到了你的身旁,凄恻痛怆叫你把泪掉。

你伤心时竟是在想谁?我很愿与你如漆似胶。

希望我们都变晨风鸟,双飞双宿在北林树梢。

词句注释

  1. 方舟:两船并在一起。
  2. 湛澹:河水波动的样子。
  3. 浮沉: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
  4. 弦歌:和着琴弦伴奏索唱的歌。
  5. 中流:河流中间。
  6. 悲响有馀音:歌声婉转动人,令人难忘,似乎久久响彻耳际。
  7. 凄怆:悲伤。
  8. 晨风:鸟名。

作品赏析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两船相并,在悠长的流水中嬉戏游乐,随着水波的荡漾,船儿时浮时沉。方舟:两船并在一起。湛澹:荡漾的样子。一作“澹澹”。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弦歌之音在河流中间飘荡,悲切动人,馀音袅袅。弦歌:和着琴弦伴奏的歌。中流:河流中间。悲响有馀音:一作悲风飘馀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琴声歌声飘入你的怀中,真是凄怨悲怆、令人伤心啊。君:当指女子。凄怆:悲伤。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是什么样的思念让你如此地伤心呢?只希望恩爱之情能真挚长久。愿:一作顾。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但愿化作晨风中的小鸟,雌雄相伴,在北边的树林里翱翔。晨风:鸟名,即鴥,形似鹞子,羽毛青黄色。《诗经·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诗写思妇怨情。前二句触物伤情,见方舟并进则伤己之孤栖。以伤心人观之,万物皆着伤心之色彩,更何况此时哀音入耳呢?三四句即以哀怨的弦歌之声写出思妇的悲怨。末四句直抒思妇之情怀。

创作背景

公元225年冬十月,曹丕备好大量船只,率十万大军,出谯城(今安徽亳州),顺涡河进淮河舟行广陵,停于河中,准备舟出长江。 然而,命运跟他开了玩笑。才是十月,却突然大雪封路,河面冰封。水师冻在河上,无法向江中运动。《三国志》载:“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资治通鉴》上则更细致地写道,三伐东吴未果,曹丕望江兴叹:“老天呀,看来你设个长江就是要分出南北来呀!”光叹也罢,能全身而退也好,不料东吴却借魏国水师不能前进而杀过江来,由将军高寿率500敢死队偷渡过江,抄小路夜袭魏军,魏军一派惊慌,好一阵忙乱。史载曹丕弃舟乘车而退,一直逃到山阳即现在的淮安市地面上才停住脚步,再渐渐聚拢了兵船于淮河,然后乘船而返回。进军和撤退路上,看到百姓为自己的帝舟和兵船挽纤的辛苦,便有了“清河”诗之一《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由该诗与曹丕的《杂诗》二首、诗《清河作》在《曹丕全集目录》中紧随排列于《广陵于马上作诗》之后推测,它们均做于本次扬州屯兵前后,,故应当是对淮安境内所见有感而发。当时的淮安境内属魏国的临淮郡。《杂诗》二首和《清河作》内容浅显易读,与《广陵于马上作诗》、《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情感上一脉相承,均反映了战争的艰难,流露出征人何时归乡的悠怨,也可见这些作品为同一时期作品。另据公元六世纪南朝徐陵所编东周至南朝梁代诗歌集《玉台新咏》注:“魏文帝(曹丕)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一首又清河作一首。”可见“清河”这两首诗是一同写的。

猜你喜欢

陌上桑

魏晋 • 曹丕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

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笮。

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

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

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

伴旅单,稍稍日零落。

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

宋代 • 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石曼卿墓表

宋代 • 欧阳修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驰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忻,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有子济、滋。天子闻其丧,官其一子,使禄其家。既卒之三十七日葬于太清之先茔,其友欧阳修表于其墓曰:

呜呼曼卿!宁自混以为高,不少屈以合世,可谓自重之士矣。士之所负者愈大,则其自顾也愈重,自顾愈重,则其合愈难。然欲与共大事,立奇功,非得难合自重之士,不可为也。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负高世之志,故宁或毁身污迹,卒困于无闻。或老且死,而幸一遇,犹克少施于世。若曼卿者,非徒与世难合,而不克所施,亦其不幸不得至乎中寿,其命也夫!其可哀也夫!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元代 •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青衫湿·悼亡

清代 • 纳兰性德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曹丕
简介描述: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12月11日—226年6月29日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继任丞相、魏王。同年代汉称帝,建立曹魏。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五月丁巳日(226年6月29日),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