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于马上作诗

魏晋曹丕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

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

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白话译文

阅兵的场地在临近江水的长江北岸,奔流的江水是何等的汹涌澎湃。

兵阵中竖起的铁戈长矛如山林般茂密,黑色的铠甲折映着耀眼的日光。

壮威豪猛的将军们透露出奋勇歼敌的暴烈愤怒,蕴涵着纵横八方的胆略和豪气。

有谁认为那广延的江水难以渡过?我看一束芦苇之伐就可轻松穿越。

兵法的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诉诸武力而谋得和平才称得上是贤良所为。

周朝的先人古公但父以岐地作为蓄积酝酿之地,武王灭商实在是要归功于曾祖父的奠基。

春秋时的谋士孟献子为晋国出计在险要的虎牢之地修筑城防,迫使郑国畏战而俯首称臣。

汉将赵充国以万人屯田开荒种地;使得先零部落没了牧野而不战自乱,四万人降服汉朝。

我们在淮河泗水之间发展农业,在徐州一带也修筑军事瞭望监察设施。

我认为这是适当使用正确的权谋和策略的方式,所以各部队能喜悦安康。

哪会向《诗经·东山》所述得胜后班师时出现的那种疲惫,那是一种绵绵难述的忧伤!

词句注释

  1. 广陵:225年,《魏志》记载:“黄初六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戍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因于马上作诗。”广陵,今扬州,古代是军事重镇。
  2. 汤汤:大水急流貌。
  3. 玄甲:即铠甲。玄,青黑色。“戈”一作“霜”。
  4. 一苇可以航:语取《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航之”。
  5. 不战屈敌虏:一作“不战能屈敌”。
  6. 戢兵:收藏兵器。
  7. 古公:周太王,古代周族的首领,传说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的祖父。戎狄为争地而攻古公所居豳(bīn)地,古公迁居于岐山下,建筑城郭家室,人多归之,遂使周兴。
  8. 实始翦殷商:即言古公在岐山开发经营,为后来殷做了准备。
  9. 孟献:“献”,《御览》又作“子”,即孟献子,春秋鲁国大夫,有贤能。虎牢:城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
  10. 稽颡(sǎng):跪拜,古代一种请罪的礼节。稽,叩头至地。颡,额头。
  11. 充国:使国家富强。耕殖,即耕植,这里指发展农业,农业为富国之本。
  12. 先零自破亡:言如果不重视农业,使农耕凋敝,那是自我破亡之路。
  13. 淮泗:指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淮河、泗水流域。
  14. 徐方:古国名,在今安徽省泗县。此句言在淮泗间开发农耕,恢复经济。
  15. 量宜运权略:量宜运,又作“量运宜”。意为在战略上能适时度量,运筹得当。
  16. 咸悦康:都能安康喜悦。六军:此泛指军队。
  17. 岂如东山诗:意为哪里像《诗经·豳风·东山》诗中所讲的那样。《东山》诗描写了当时士兵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复员后田园荒芜,难见亲人。

作品赏析

《广陵于马上作诗》是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六年(225年)冬第三次伐吴时,在广陵(今扬州)观兵临江所作的五言诗。诗中描述了观兵临江的场景,表达了不战屈敌、戢兵称贤的思想。全诗前半段展现"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的浩大军容,后半段借古公亶父、孟献子等典故阐明"不战屈敌虏"的军事思想,结尾通过对比《诗经·东山》的哀伤情调,凸显"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的豪迈气概。该诗体现曹丕'不战屈敌虏'的反战思想,也反映汉魏禅代后军戎诗风向守成思想的转变。

猜你喜欢

采莲赋

南北朝 • 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代 •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临江之麋

唐代 • 柳宗元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代 •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曹丕
简介描述: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12月11日—226年6月29日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继任丞相、魏王。同年代汉称帝,建立曹魏。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五月丁巳日(226年6月29日),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