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天青色的玉兰叶重重叠叠似美人的云鬓堆砌,玉兰花白玉般的色泽,又似美人洁白的脸腮。像这样美丽的花儿,即使是如我这样一位四处羁游,见多识广的人也是初次见识的。玉兰花的清香扑鼻而来,充斥四周,然而浪迹天涯的我闻花香反而触动起一种感伤的情怀。远行的船帆,依靠空中高风的帮助逐渐离去。玉兰花的清香在这都城中一定会受到人们充分的赞赏。追想玉兰花在凋谢之后必将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但是返归属于《离骚》中的花魂,定将以“清水出芙蓉”的天然面目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想起如花般美貌动人的苏姬,如果能使她回眸一顾,我将不惜轻抛千金。然伊人已离去。从前我与她曾在吴城亲密地相处过一段时期。现已如烟四散,似水流失,各自东西,惟剩几多离恨别愁。又如这南国玉兰,将零落成泥,伊人离去再也不可复求。眼前玉兰花香虽是薰袭骨髓,然而见花却自然忆及过去共同赏花的苏姬,今花在姬离,想到那我的第二故乡苏州,以及还留住在那儿的去姬,当然是越发悲伤,憔悴不堪。在临安最为伤情的是随着秋风的来临,又要送别亲友,这种离愁别恨使我日渐消瘦。
此词发端“绀缕堆云”一韵,描绘兰花的形象美:兰叶细长,如女子似云黑发;兰花秀隽,如女子似玉桃腮,那兰草如湘水鲛宫的神女。开头以仙女之美貌容姿来喻兰花,突出其高雅不凡。同时又可以说句句写苏姬之美。“氾人”将兰花喻为湘水宫中神女。同时,暗寓了苏姬。“蛮腥未洗”二句,写兰花生长在江南水滨,可望而不可即,令来往之客无不为之叹惋。杨铁夫曰:“姬,苏州人,苏故吴地,吴于春秋时为蛮,姬出妓籍故曰蛮腥。海客,自谓;栖惋,乃怜香惜玉意。”此二句暗喻了苏姬去而不返,及自己对苏姬的怀恋。“渺征槎”一韵,言当兰花仙子驾上浮槎,乘天风飞向寥廓的紫宫时,才能更好地展现出国色天香的一片幽心。而现在却“遗芳掩色”,未能呈现真姿,此时此刻多么盼望她仙魂返回超俗的百亩兰畹中。“骚畹”化用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词中将所写之兰花比拟成屈原《离骚》中歌咏的香草,其高雅之意不言自明。杨铁夫言“渺征槎”一韵,写词人为之脱籍归杭,由苏至杭必以小船由河行,杭为南宋都故曰上国。上片写兰花,花中寄托着对苏姬的怀恋,此为比体。其中怀凄惋”正表达了对苏姬离去的留恋与惆怅之情。
下片写人。过片“一盼,千金换”一韵,以直抒胸臆的手法赞美苏姬一顾一盼的美姿是千金不换的。“又笑伴鸱夷”一韵,化用范蠡的典故,“夷”即鸱夷皮子,是范后期之号,他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不受封禄,与西施泛舟五湖隐居。词中以“鸱夷”自比,笑伴”写苏姬相伴于苏州的深情。以上是回忆往昔的幸福生活。“离烟恨水”一韵,转笔写到眼前,苏姬已去,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江南秋天,烟波浩渺,夕阳西下,处处满蕴着离愁别恨。“比来时”一韵,言自己因离恨而形销骨立,阵阵凉风沁人骨,那思乡之情更令人悲哀不尽。结句“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又逆笔写昔日两人分别时的情状。“客”指苏姬,“咸阳”非指秦之京城,而是代指南宋京城临安(杭州)。“送客咸阳”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句,既照应了词题“玉兰”,更表达了离思哀怨。“佩结西风怨”言别离时,秋风阵阵,以佩相赠,怨哀萦怀。此以景语结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此词前人评价颇异,胡适在《词选》中讥曰:“这一大串的套语与古典,堆砌起来,中间又没有‘诗的情绪’或‘诗的意境’作个纲领;我们只见他时而说人,时而说花,一会儿说蛮腥和吴苑,一会儿又在咸阳送客了!”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亦讥曰吴文英的咏物词,大半都是词谜。”杨铁夫在《梦窗词选笺释》则评《琐窗寒》曰:“题标玉兰,实指去姬,诗之比体;上阕映合花,下阕直说人,又诗之兴体。”又说:“梦窗一生恨事全见。”从两种不同的评语中,可见出理解此词的难度。此词是比兴体的咏物词,由此可循词中的脉络。上阕言兰花,在兰花中寄托了对苏姬的赞美与依恋。而写花时又以美人作喻,真可谓比中有比。下阕直写苏姬,言其巧笑倩兮之高贵,写其笑伴士子归苏之品德,抒发苏姬离去之悲伤。下阕虽用赋体,但有时间、空间的变幻,现实、想像的交错。上阕所写之兰花,对下阅所写之人来说,又是兴体。故而陈廷焯赞曰:“俱能超妙入神”(《白雨斋词话》)并非是“没有什么诗的情绪”或“诗的意境’作纲领”的堆砌之作。此词又一特点是善于化典以创新词。如:“渺征槎”“乘间风”占香上国”等写兰花的高洁不俗;“骚畹”化用屈原《离骚》语典来咏兰花之超俗;“送客成阳”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意,以示哀怨之情。在用词上常用借代修辞法,丰富了词境,如:“蛮腥”代指江南水滨,写兰花生长地;“鸱夷”借范之号而指自己,暗写了自己隐居不仕的身世与愤滤之情。
这是一首咏物怀人词。蔡嵩云《柯亭词论》云:“梦窗《琐窗寒》咏玉兰而怀去姬。”据词中作者忆去姬之意推测,此词应作于苏姬离词人而去之后,而词人这时尚在临安。即时在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词人已离吴而往来于临安、绍兴间以后
槐阴别院宜清昼,入座春风秀。美人图子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只除苏小不风流。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思谦兄足下:昨祁县王师范过永州,为仆言得张左司书,道思谦蹇然有当官之心,乃诚助太平者也。仆闻之喜甚,然微王生之说,仆岂不素知耶?所喜者耳与心叶,果于不谬焉尔。
仆不幸,向者进当臲卼不安之势,平居闭门,口舌无数,况又有久与游者,乃岌岌而造其门哉。其求进而退者,皆聚为仇怨,造作粉饰,蔓延益肆。非的然昭晰自断于内,则孰能了仆于冥冥之间哉?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冒嫉,其可得乎?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圣朝宏大,贬黜甚薄,不能塞众人之怒,谤语转侈,嚣嚣嗷嗷,渐成怪民。饰智求仕者,更詈仆以悦仇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而仆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端。伏自思念,过大恩甚,乃心致此。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是非荣辱,又何足道!云云不已,祗益为罪。兄知之,勿为他人言也。
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昏毛重膇,意以为常。忽遇北风晨起,薄寒中体,则肌革惨懔,毛发萧条,瞿然注视,怵惕以为异候,意绪殆非中国人。楚越间声音特异,鴂舌啅噪,今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家生小童,皆自然哓哓,昼夜满耳,闻北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亦怛然骇之。出门见适州闾市井者,其十有八九,杖而后兴。自料居此尚复几何,岂可更不知止,言说长短,重为一世非笑哉?读《周易·困卦》至“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往复益喜曰:“嗟乎!馀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用是更乐喑默,思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海内皆欣欣怡愉,而仆与四五子者独沦陷如此,岂非命欤?命乃天也,非云云者所制,馀又何恨?独喜思谦之徒,遭时言道。道之行,物得其利。仆诚有罪,然岂不在一物之数耶?身被之,目睹之,足矣。何必攘袂用力,而矜自我出耶?果矜之,又非道也。事诚如此。然居理平之世,终身为顽人之类,犹有少耻,未能尽忘,傥因贼平庆赏之际,得以见白,使受天泽馀润,虽朽枿败腐,不能生植,犹足蒸出艺菌,以为瑞物。一释废锢,移数县之地,则世必曰罪稍解矣。然后收召魂魄,买土一廛为耕,朝夕歌谣,使成文章。庶木铎者采取,献之法宫,增圣唐大雅之什,虽不得位,亦不虚为太平之人矣。此在望外,然终欲为兄一言焉。宗元再拜。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关山梦里,归来还又、岁华催晚。马影鸡声,谙尽倦邮荒馆。绿笺密记多情事,一看一回肠断。待殷勤寄与,旧游莺燕,水流云散。
满罗衫是酒,香痕凝处,唾碧啼红相半。只恐梅花,瘦倚夜寒谁暖?不成便没相逢日,重整钗鸾筝雁。但何郎,纵有春风词笔,病怀浑懒。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