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双银杏

宋代李清照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白话译文

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橘,还是显得逊色几分。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居士擘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词句注释

  1. 瑞鹧鸪:词牌名。此词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2. “风韵”句: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此系反意隐括。雍容,从容而有威仪。都,姣好,美丽。
  3. 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甘橘”为“奴”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载,丹阳太守李衡生前遣人在外植橘千株,临死对儿说:“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儿以白母,母云:“此当是种甘橘也。”宋·苏轼《赠王子直秀才》:“山中奴牌橘千头。”李清照借此典而戏问所咏之物:你既“未甚都”,与你同在酒杯前的甘橘怎可称为奴呢?
  4. 玉骨冰肌:清澈高洁。
  5. “醉后”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太真,杨贵妃别号。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6. 居士:信佛教而未出家者,称为居士。此处乃作者自称,她别号为易安居土。擘开真有意:古乐府民歌,多以谐音喻义,如以“莲”为“怜”,以“蘖”谐“悲”等。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六:“世传东坡一绝句:莲子擘开须见薏(揩“意”),楸枰著尽更无棋”(指‘奇”)。”王仲闻据《尔雅·释草》,释薏为莲子心之后,引欧阳修《蝶恋花》:“莲(谐怜)子(借为代词)中心,自有深深意(谐薏)。”下阕多涉莲荷,如并蒂(莲)、薏等,与银杏无涉,词中擘开并蒂莲,一般眼光则以为如“焚琴煮鹤”——大煞风景,而李清照不特为之而不讳,且云“要吟风味两家新”,其寓意与其遭遇有关。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假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刘征认为此词从风格来说确实不似易安居士之作。全词平淡,但也融合有词人独特的情感。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都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橘来说,甘橘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都”,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都”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橘“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解答: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都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于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真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李清照南渡时期,即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到二年(1128年)。当时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崩溃。建炎元年三月,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收藏准备南下。李清照押运书籍器物于建炎二年春抵达江宁府,此词即作在行程中。

名家点评

  • 近代·赵万里:按虞、真二部,诗馀绝少通叶。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漱玉词》赵辑本)
  • 近代·王仲闻:按上海新编《李清照集》以为此首乃历来怀疑不是李清照之作品,未知何据。赵万里仅疑其非词而已。(《李清照集校注》卷一)
  • 现代·徐北文:此词,《花草粹编》署题为《双银杏》,而词句又与《瑞鹧鸪》不类。盖原为两首七言绝句,详词意为咏某种果品所作,被《花草粹编》妄题为“咏银杏”。(《李清照全集评注》)
  • 现代·诸葛忆兵:大约此时李清照与赵明诚共同欣赏此物,用这个典故既写出浏览景物的从容,也写出夫妻的情深意浓。(《李清照诗词选》)

猜你喜欢

渔歌子·草芊芊

五代 • 孙光宪

草芊芊,波漾漾。湖边草色连波涨。沿蓼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

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黄鹄叫,白鸥眠,谁似侬家疏旷?

柳枝词

宋代 •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满江红·代北燕南

清代 • 纳兰性德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销不尽,悲歌意。匀不尽,相思泪。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宋代 • 苏辙

公昔守颖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之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琊山,以醉翁名之。晚年又字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自为传,刻石,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居颗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后以诸子赠太师,追封兖国公。

公之于文,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施无不可。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公于六经,长于《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五代史》。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表、传、志、考,与迁、固相上下。

公笃于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之朝廷,官其子弟。尤奖进文士,一有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

昔孔子生于衰周而识文武之道,其称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虽一时诸侯不能用,功业不见于天下,而其文卒不可掩。孔子既没,诸弟子如子贡、子夏,皆以文名于世,数传之后,子思、孟子、孙卿,并为诸侯师。秦人虽以涂炭遇之,不能废也。及汉祖以干戈定乱,纷纭未已,而叔孙通、陆贾之徒,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仿佛。盖孔氏之遗烈,其所及者如此。

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虽唐正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燕许之流,倔强其间,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阏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自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知所以为文。祖宗之治,礼文法度,追迹汉唐,而文章之士,杨、刘而已。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於乎!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唐代 •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李清照
简介描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