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闺情

宋代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白话译文

一个面容姣好的少女,她的笑容像荷花盛开,斜坠的云鬓,双手衬着雪白的香腮。她的眼波灵活可动就像能说话一样。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笔下的纸笺写了一半,上面全是寄托自己娇嗔和思念的话语。月上阑干,花影摇动,正是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词句注释

  1. 浣溪沙:词牌名。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此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2. 绣面:形容面容姣美。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芙蓉:荷花的别称。此处指面容好看得像荷花盛开。
  3. 飞:《历代诗余》作“偎”。斜飞宝鸭:指香炉中生起的氤氲。宝鸭,鸭子形状的铜香炉,一说指鸭形发式,或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唐温庭筠《菩萨蛮》词有“鬓云欲度香腮雪”句。
  4. 一面:整个脸上。风情:男女爱慕之情。韵:韵味。
  5. 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
  6. 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宋王安石《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作品赏析

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生动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全词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

起笔便带出了不同寻常的女性之美。“绣面芙蓉”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贴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维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此词作者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绣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头饰,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显然是在想心上人。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情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生怕被别人发现而害羞。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采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却很可能,特别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二句把上下两阕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句提到笺即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情愫,小埋怨。信上写的内容是“月移花影约重来”。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唐代元稹《莺莺传》中有《明月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最后这句,似是《莺莺传》这个情景的再现。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情之中,情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词当是李清照早期作品。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哀伤绝望的情绪。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有人认为李清照没有过约人幽会的经历,怀疑此词是伪托之作。

名家点评

  • 明代赵世杰等:(眉批)摹写娇态,曲尽如画。(“眼波才动”句旁批)更入趣。(《古今女史》卷十二)
  • 清代沈谦:“唤起两眸清炯炯“、“闲里觑人毒”、“眼波才动被人猜”、“更无言语空相觑”,传神阿堵,已无剩美。(《填词杂说》)
  • 清代贺裳:词虽以险丽为工,实不及本色语之妙。如李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萧淑兰“去也不教知,怕人留恋伊”、魏夫人“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身闲”、孙光宪“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严次山“一春不忍上高楼,为怕见、分携处”,观此种句,觉“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安排一个字,费许大力气。(徐釚《词苑丛谈》引《皱水轩词筌》)
  • 清代田同之:词中本色语,如李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萧淑兰“去也不教知,怕人留恋伊”、魏夫人“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身闲”、孙光宪“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严次山“一春不忍上高楼,为怕见、分携处”。观此种句,即可悟词中 之真色生香。(《西圃词说》)
  • 清代吴衡照: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得妙;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得妙:均善于言情。(《莲子居词话》)
  • 清代王鹏运:此尤不类,明明是淑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词意,盖既污淑真,又污易安也。(四印斋本《漱玉词》注)

猜你喜欢

菩萨蛮·相逢欲话相思苦

宋代 • 晏几道

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肯信相思否。还恐漫相思,浅情人不知。

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代 •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念奴娇·策勋万里

明代 • 高启

策勋万里 ,笑书生骨相,有谁相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过勤政楼

唐代 •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东城

元代 • 赵孟頫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李清照
简介描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