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危楼古镜影犹寒

宋代张炎

危楼古镜影犹寒。倒景忽相看。桃花不识东西晋,想如今、也梦邯郸。缥缈神仙海上,飘零图画人间。

宝光丹气共回环。水弱小舟闲。秋风难老三珠树,尚依依、脆管清弹。说与霓裳莫舞,银桥不到深山。

白话译文

独倚高楼,望镜中身影犹感孤冷凄清寒。孤灯下形单影只,只能独坐与孤影相看。桃花独自开放不知朝代变更、人事变迁,离开故乡已久很多年,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去呢?海上那神仙住处虚无缥缈,只能在这人世间飘荡流浪。

霞光如锦与云雾共环绕,溪流浅浅、小舟悠闲的停靠在浅滩边上。生命力强的珍木从不惧秋风萧瑟,心中愁绪万千,只能吹奏笛子以抒心中忧闷。那翻飞的霓裳舞曲不再有,通向月宫的银桥也无法到达那遥远的山岭。

词句注释

  1. 危楼:高楼。
  2. 倒景:一作“倒影”。
  3. 宝光:神奇的光辉。
  4. 丹气:赤色的水气。亦指彩霞。
  5. 回环:环绕。
  6. 水弱:水流细小。
  7. 难老:犹长寿。多用作祝寿之辞。
  8. 三珠树:本作“三株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原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又是对唐初王勔、王勮、王勃兄弟三人的美称,另还指王铎、倪元璐与黄道周,他们均为明代重要的书法家。
  9. 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10. 脆管:笛的别称。
  11. 银桥:传说中仙杖变化而成的大桥。桥可通月宫。

作品赏析

此词上片前两句中,“危楼”、“古镜”都是时间与空间的象征,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接着三句化用桃花源、南柯一梦的典故,表达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之感。后两句进一步拓展了词的意境;下片前两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同时也暗示着道家修仙炼丹的意境。接着三句说秋风无法使神树老去,那清脆的管弦之声依旧依依动人。末两句告诫霓裳羽衣的舞者不要轻舞飞扬,因为那通往仙境的银桥并不能通到深山之中。这里既表达了词人对现实与幻想的清醒认识,也蕴含着对世人的劝诫和警示。

猜你喜欢

宜黄县县学记

宋代 • 曾巩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书六艺,弦歌洗爵,俯仰之容,升降之节,以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又有祭祀、乡射、养老之礼,以习其恭让;进材论狱出兵授捷之法,以习其从事;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其所以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进之于中,而无过不及,使其识之明,气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而无不得其宜,临之以祸福死生之故,而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而所以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终始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之上,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素所学问然也。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成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夫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盗贼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之事,以著于令,则常以主庙祀孔氏,庙又不理。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室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无外求者。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为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礼乐节文之详,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黄鹤楼记

唐代 •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渡江

明代 •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临发崇让宅紫薇

唐代 • 李商隐

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

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

桃绶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宋代 • 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张炎
简介描述:

张炎(1248年-约1317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先世居凤翔府成纪(今甘肃天水),后定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国宋末元初词人。

在宋亡之前,张氏为世家大族,所以张炎生活豪奢而清雅,因而从出生至临安陷落(1248年-1276年),张炎过着承平贵公子的生活。但并未从政,而是纵情湖山,流连诗酒,与临安文人适情赋咏,并且时常侍从其父参加结社雅集,受到杨缵等父辈词人的深刻影响。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从此张炎开始了“落魄王孙”的生活,其行踪大致在杭州、绍兴一带,与周密、王沂孙等交往酬唱,并且参加了唐珏、周密等人组织的绍兴集会,抒发故国之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九月,张炎应召北上,在大都,遇汪菊坡、吴菊泉及杭伎沈梅娇。次年春,自大都南还,漫游吴越。晚年飘零无定,而殆以授徒、依附达贵友人周济,甚至“设卜肆”为生。观延祐四年(1317年)钱良祐《词源》跋,此时张炎似尚健在,而其后事迹不详,大约卒于至治年间,年七十岁左右。

张炎以词擅名,属于传统的婉约一派。有《山中白云词》留传后世,存词三百余首,其中有些寄寓着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的感慨。还是词论家,著有《词源》,分上下2卷,共29条,是古代重要的词学理论著作,也对后世词人有一定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