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汉朝的大将雄才大略,归来时在明光宫拜见皇帝。
皇帝亲自为将军行至皇城的一对阙楼下,千官也设宴为将军送行。
发誓不愿生活在安逸的宅第里,而要去长城镇守边关。
像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朝廷里像贰师将军那样的功劳排不上号。
赵、魏、燕、韩这些地方多有精壮的士兵,关西的少年侠客怒色咆哮。
只是听说过尝胆报仇的故事,刮骨疗毒也不曾妨碍喝酒。
画戟雕戈映出的太阳光发着寒气,旌旗相连,旗尾的垂旒埋没在黄尘中。
连击的鼓声远远翻动着沙漠的波浪,吹奏笳笛扰乱了天山的月光。
绣着麒麟的锦带上佩戴着精致的吴钩,迅疾的青骊马跳跃过紫骝马。
拔剑出鞘已经斩断自称为天骄的匈奴人的臂膀,归来的鞍马上一起用月支王的头颅饮酒。
汉兵大声呼啸着以一当百,胡虏的骑兵互相看着哭丧着脸满面愁容。
教习战斗虽然要求将士们赴汤蹈火,但最终优异的将领总是先以谋略战胜敌人。
全诗二十四句,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四句,描写将军出征,君臣欢送的盛况。诗人热烈赞颂将军官有雄才大略,他出征皇帝亲自为他推车,千官设宴为其送行,壮丽的宫殿和肃穆的五陵的环境衬托,使人物一出场就给人以气概非凡的印象。第二段八句,尽情地抒写将军的英勇超群和为国杀敌的决心。这八句诗,几乎句句运用典故,以历史上各种著名的英雄将领来形容这位将军,写他不愿在京城过安逸的生活,而要去镇守边关,抵御外侮;写他屹立边关,犹如一座万里长城般坚不可摧,写他所率领的将土也都非常劲健勇适;写他时刻不忘为国报仇雪耻;写他的神武过人和谈笑自若的风度。这一段已为下一段写将军的沙场征战充分地铺垫,铆足气势。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以夸张助手法,奇丽的想象,急促的节奏,具体、生动地描绘这位将军率领部下艰苦行军、英勇作战从而取得辉煌胜利的情景,是诗中最精彩的部分。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一联,写将军率领士兵在大沙漠中行进,战士们的兵戈,辉映着西北边疆寒冷的日色;出征大军的连旗大旗淹没在弥天的黄尘之中。这里既写出了远征大军的雄壮气势,又渲染了将士行军的艰苦。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两句更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态的壮阔画面:重叠的战鼓声和此起彼伏的胡笳声,露天掳地使大摸上沙很汹涌翻腾,甚至使天山上的明月也不停地颤动。写出了远征大军正在日夜兼程,飞速前进,犹如排山例海,势不可当。接下去的两联,正面描写敌我激战的情景。在千军万马向前冲杀的大场面中,诗人迅速地摄取了将军的一个特写镜头:只见他身着华美的战袍,手持锋锐的兵器,雄姿英发,一马当先,向着敌人勇猛地冲杀过去。 “拔剑”以下四句,又把镜头推开,写将士冲入敌阵,以一当百,奋勇杀敌,—瞬之间已杀伤了敌军的主帅,使敌人的骑兵馈不成军,哀号惨叫。“归鞍”句,猫写将军边冲杀边激励士兵:我们必定要歼敌而归,大家一起饮洒欢庆胜利。诗的结尾两句,用议论的口吻,点出将军善于练兵、用兵,智勇双全,正是这场战争茹胜的关键。这同开篇的“汉家天将才且雄”首尾呼应,使将军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燕支行”借鉴了汉赋的写法,诗歌除结句之外,都在敷陈描摹“汉家天将”,诗人对于国家边境战事的顺遂,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且感到非常自豪。诗意的重点、诗人对于边事看法的要点,只在于结句:“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应该首先理性地分析战事,而不是完全凭着血性杀敌。这种观点渊源于孔子。《论语·述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问孔子,如果统率三军愿意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孔子说,他不会选择那些与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等逞强好胜之辈,而是选择那些小心谨慎,善于谋划的人。无论在军事、经济等方面与敌人相比有多大的优势,作为一名将军,都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性,而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赴汤蹈火。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在经济、文化上相当繁荣的“开元盛世”中,唐王朝的边疆征战也比较顺利。后世的史学家比较推重开元时期的“文治”,而在阐述历史时不太强调这一时期的“武功”,名将和经典战例这类容易记住的“战争历史故事”不够突出。实际上,唐王朝在这一时期收复了营州,重新获得了大片长城以北的土地,在西域也收复了不少地盘,强化了唐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力。这一时期唐王朝在边疆战事上的节节胜利,通过王维的这首诗反映出来。王维作此诗时,尚未进入朝廷,只是一位在野的年轻读书人。像王维一样有一定诗歌修养的年轻人,会用诗歌去阐述议论自己对边疆军事的观点、感想,“燕支行”“燕歌行”等是当时流行的边塞歌行名。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仁者远之。臃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畏垒之民尸而祝之,社而稷之。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杨花糁径樱桃落。绿阴下、晴波燕掠,好景成担阁。秋千背倚, 风态宛如昨。
可惜春来总萧索。人瘦损、纸鸢风恶。多少芳笺约,青鸾去也,谁与劝孤酌?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饭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