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行

唐代王维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白话译文

汉朝的大将雄才大略,归来时在明光宫拜见皇帝。

皇帝亲自为将军行至皇城的一对阙楼下,千官也设宴为将军送行。

发誓不愿生活在安逸的宅第里,而要去长城镇守边关。

像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朝廷里像贰师将军那样的功劳排不上号。

赵、魏、燕、韩这些地方多有精壮的士兵,关西的少年侠客怒色咆哮。

只是听说过尝胆报仇的故事,刮骨疗毒也不曾妨碍喝酒。

画戟雕戈映出的太阳光发着寒气,旌旗相连,旗尾的垂旒埋没在黄尘中。

连击的鼓声远远翻动着沙漠的波浪,吹奏笳笛扰乱了天山的月光。

绣着麒麟的锦带上佩戴着精致的吴钩,迅疾的青骊马跳跃过紫骝马。

拔剑出鞘已经斩断自称为天骄的匈奴人的臂膀,归来的鞍马上一起用月支王的头颅饮酒。

汉兵大声呼啸着以一当百,胡虏的骑兵互相看着哭丧着脸满面愁容。

教习战斗虽然要求将士们赴汤蹈火,但最终优异的将领总是先以谋略战胜敌人。

词句注释

  1. 燕支:山名,即焉支山,又作胭脂山。本匈奴地。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绵延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
  2. 明光宫:汉宫名。此处泛指宫殿。《三辅黄图·甘泉宫》:“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
  3. 万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亲推:帝王亲自为出征将帅推车的一种礼节。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
  4. 五陵: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附近。
  5. 卫霍: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曾多次征伐匈奴,立下赫赫战功。骑将:骑兵将领。
  6. 贰师: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征伐大宛,一次大败,一次攻克大宛。
  7. 尝胆: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事载《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句,通“勾”)吴王俘获勾践后先奴役勾践一段时间,后将勾践放归。勾践归越后时时不忘报仇:“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8. 刮骨:用刀刮除骨上的药毒以治创伤。事载《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后用为形容精神坚强的典故。
  9. 旆: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特指镶在旌旗边幅的旗饰,引申义常用来泛指旌旗。
  10. ⑽麒麟锦带:绣有神兽麒麟的锦带。吴钩: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吴钩。有春秋时吴人,杀了自己的儿子,以儿子的血涂在金属上,铸成钩,进献吴王以求重赏。后常以吴钩指宝贵的兵器。
  11. 飒沓:迅疾貌。青骊:毛色青黑相杂的骏马。紫骝:古骏马名。《南史·羊侃传》:“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12. 天骄:汉时匈奴用以自称。后亦泛称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13. 月支头:月支即月氏。秦汉时期活跃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部落。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4年前后,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

作品赏析

全诗二十四句,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四句,描写将军出征,君臣欢送的盛况。诗人热烈赞颂将军官有雄才大略,他出征皇帝亲自为他推车,千官设宴为其送行,壮丽的宫殿和肃穆的五陵的环境衬托,使人物一出场就给人以气概非凡的印象。第二段八句,尽情地抒写将军的英勇超群和为国杀敌的决心。这八句诗,几乎句句运用典故,以历史上各种著名的英雄将领来形容这位将军,写他不愿在京城过安逸的生活,而要去镇守边关,抵御外侮;写他屹立边关,犹如一座万里长城般坚不可摧,写他所率领的将土也都非常劲健勇适;写他时刻不忘为国报仇雪耻;写他的神武过人和谈笑自若的风度。这一段已为下一段写将军的沙场征战充分地铺垫,铆足气势。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以夸张助手法,奇丽的想象,急促的节奏,具体、生动地描绘这位将军率领部下艰苦行军、英勇作战从而取得辉煌胜利的情景,是诗中最精彩的部分。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一联,写将军率领士兵在大沙漠中行进,战士们的兵戈,辉映着西北边疆寒冷的日色;出征大军的连旗大旗淹没在弥天的黄尘之中。这里既写出了远征大军的雄壮气势,又渲染了将士行军的艰苦。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两句更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态的壮阔画面:重叠的战鼓声和此起彼伏的胡笳声,露天掳地使大摸上沙很汹涌翻腾,甚至使天山上的明月也不停地颤动。写出了远征大军正在日夜兼程,飞速前进,犹如排山例海,势不可当。接下去的两联,正面描写敌我激战的情景。在千军万马向前冲杀的大场面中,诗人迅速地摄取了将军的一个特写镜头:只见他身着华美的战袍,手持锋锐的兵器,雄姿英发,一马当先,向着敌人勇猛地冲杀过去。 “拔剑”以下四句,又把镜头推开,写将士冲入敌阵,以一当百,奋勇杀敌,—瞬之间已杀伤了敌军的主帅,使敌人的骑兵馈不成军,哀号惨叫。“归鞍”句,猫写将军边冲杀边激励士兵:我们必定要歼敌而归,大家一起饮洒欢庆胜利。诗的结尾两句,用议论的口吻,点出将军善于练兵、用兵,智勇双全,正是这场战争茹胜的关键。这同开篇的“汉家天将才且雄”首尾呼应,使将军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燕支行”借鉴了汉赋的写法,诗歌除结句之外,都在敷陈描摹“汉家天将”,诗人对于国家边境战事的顺遂,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且感到非常自豪。诗意的重点、诗人对于边事看法的要点,只在于结句:“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应该首先理性地分析战事,而不是完全凭着血性杀敌。这种观点渊源于孔子。《论语·述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问孔子,如果统率三军愿意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孔子说,他不会选择那些与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等逞强好胜之辈,而是选择那些小心谨慎,善于谋划的人。无论在军事、经济等方面与敌人相比有多大的优势,作为一名将军,都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性,而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赴汤蹈火。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在经济、文化上相当繁荣的“开元盛世”中,唐王朝的边疆征战也比较顺利。后世的史学家比较推重开元时期的“文治”,而在阐述历史时不太强调这一时期的“武功”,名将和经典战例这类容易记住的“战争历史故事”不够突出。实际上,唐王朝在这一时期收复了营州,重新获得了大片长城以北的土地,在西域也收复了不少地盘,强化了唐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力。这一时期唐王朝在边疆战事上的节节胜利,通过王维的这首诗反映出来。王维作此诗时,尚未进入朝廷,只是一位在野的年轻读书人。像王维一样有一定诗歌修养的年轻人,会用诗歌去阐述议论自己对边疆军事的观点、感想,“燕支行”“燕歌行”等是当时流行的边塞歌行名。

名家点评

  •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通篇大是学问。
  •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此当有所指,或自喻所负也……言言汪洋自恣,魄力俱大。梁有遇曰:空中驰骤,风雨交集。
  • 清代吴乔《围炉诗话》:王右丞之《燕支行》,正意只在“终知上将先伐谋”。

猜你喜欢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观书

明代 •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代 •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寄荆州张丞相

唐代 • 王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童心说

明代 • 李贽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王维
简介描述:

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