愍衰草赋

南北朝沈约

愍衰草,衰草无容色。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衔华兮佩实,垂绿兮散红。岩陬兮海岸,冰多兮霰积。布绵密于寒皋,吐纤疏于危石。雕芳卉之九衢,霣灵茅之三脊。风急崤道难,秋至客衣单。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流萤暗明烛,雁声断裁续。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秋鸿兮疏引,寒乌兮聚飞。径荒寒草合,草长荒径微。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

白话译文

真可怜那衰草,它没有一点仪容姿色。瘦弱萎靡地瑟缩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知道那地下的寒根是什么样子。在春光明媚,春风和煦的往日,它开花结果,披绿挂红。在冰雪覆盖的山脚海岸,它密密匝匝地分布在寒冷的岸边,纤弱萧疏地从大石之下挺长出来。道路上凋谢了芳香的花卉,连那灵异的三脊茅也遭殒落。寒风凛冽崤道艰险,深秋来临,游子衣单。既为檐下的菊花哀伤,又为池上的兰草悲痛。飘零荡落被风吹尽,才知道时令已早早地变寒。飞窜的萤火使明亮的烛光变得昏暗,大雁的哀鸣使裁绩的织妇中止了工作。严霜打落了茎上的紫花,寒风吹去了叶面的绿色。秋雁稀疏地列队南归,寒乌聚集而群飞。小路荒芜,寒草密集,杂草葱茂,道路狭窄。园庭逐渐荒芜湮没,严霜寒露日日沾衣。

词句注释

  1. 愍(mǐn):怜悯,哀怜。
  2. 衰草:枯草。
  3. 容色:容貌与颜色。
  4. 憔悴:凋零,枯萎。
  5. 荄(gāi):草根。
  6. 衔:含。华:花。
  7. 佩实:挂着果实。
  8. 岩陬(zōu):山崖脚下。
  9. 霰(xiàn):白色不透明的球形或圆锥形小冰粒。
  10. 绵密:稠密,指稠密的草丛。
  11. 寒皋(gāo):荒凉的湖沼边高地。
  12. 纤疏:细长而稀疏。
  13. 危石:高大的岩石。
  14. 雕:通“凋”,凋零,凋谢。
  15. 九衢(qú):本指纵横交叉的大道,这里形容草木枝茎纵横交错。
  16. 霣(yǔn):通“陨”,坠落。
  17. 灵茅:即菁茅,古代帝王祭祀封禅时用来滤酒去滓,据说一片叶上有三根主茎。《史记·封禅书》:“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裴驷《集解》引三国魏孟康注曰:“所谓灵茅也。”
  18. 脊:本指物体中间高起的部分,这里指茅草的主茎。
  19. 崤(xiáo)道难:形容山道险峻。崤,也作“肴”,山名。在今河南洛宁县北,山分东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为古代军事要地。因崤山之道险绝,故借来泛指险峻之山道。
  20. 裁:通“才”,刚刚。
  21. 秋鸿:秋目的鸿雁。
  22. 疏引:断断续续地呜叫。
  23. 寒乌:寒天的乌鸦,一作“寒鸟”。
  24. 微:隐匿,隐没。

作品赏析

“愍”是此赋的着眼点。此赋起笔转合自然,前四句先写衰草情状,以“荒径”、“寒菱”补足。中间写春日、春风中的芳草,以衔华佩实、垂绿散红等突出衰草往日的风姿。最后以“秋至”一转,言风、霜对芳草的侵夺,以“伤”、“悲”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强化“愍”的意象。“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对物候变化的体察隐含着作家对人生经验的领悟。卒章显其志,“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对衰草的怜惜实际上在观照着作者盛年易逝、晚年凄苦的心态。

全赋句式灵活,有骈偶句式,有五言句式,又有骚体句,咏物兼以抒情,使全赋充溢着诗的意境,其中亦夹杂着民歌的韵律,采用了回忆倒叙的赋法,从当时面对的此景此情入手,中间回忆虚写了小草从春到冬的经历,最后又回到了开头的感受,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衰草的哀怜写出了浓浓的秋意。

创作背景

此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面对着憔悴不堪、难以辨识的衰草,作者想起了它从春到冬的遭遇,触景生情之下创作了此赋,在物我交流中抒发万般无奈的感情。

徐陵《玉台新咏卷九·古诗题六首》(宋刻本)中有题为“岁暮愍衰草”的诗,该诗为《八咏诗》中的第三首,是作者在东阳(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市)太守任上所作,此赋比该诗少了十余句,且一句不同,大概由该诗改编而来。当今许多学者主张将此赋归入诗歌类,但从整体上来看,此赋兼有诗歌和赋的特征,是诗赋互渗的结果,亦诗亦赋而更加接近于赋。

名家点评

  •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副教授赵乃增:此赋抒写了暮秋羁离之悲,前半写衰草之憔悴荒径,类似咏物;后半述客居暮秋,感物伤悲。写景之工丽,情调之悲凉,尚有鲍、谢之痕迹。值得注意的是,此赋在骚骈相间的赋文中融入大段文采流丽的五言诗句,构成骚、骈、诗综合为一的赋体,在辞赋形式上有所新变。(《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庆利: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七言诗逐渐成熟,因而更为普遍地进入赋体文学,成为构成全篇的一个重要文体因素,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沈约《愍衰草赋》,萧纲《鸳鸯赋》、《对烛赋》,萧绎《荡妇秋思赋》、《对烛赋》,徐陵《鸳鸯赋》,庾信《春赋》、《荡子赋》、《对烛赋》等。(《读赋通识》)

猜你喜欢

鹧鸪天·桂花

宋代 •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怀王道甫

宋代 • 陈亮

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馀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敦煌太守后庭歌

唐代 • 岑参

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黄金钱,此中乐事亦已偏。

西湖香市

明代 • 张岱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

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颌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荐饥,民强半饿死。壬午道梗,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金朝 • 元好问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沈约
简介描述:

沈约(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是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刘宋建威将军沈林子之孙、刘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出身吴兴沈氏。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南朝宋时期,起家奉朝请,迁郢州外兵参军。南齐建立后,任征虏记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国子祭酒。梁武帝萧衍即位,授尚书仆射,册封建昌县侯,历任左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号为隐。

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著有《晋书》《宋书》《齐纪》《梁武帝本纪》等史书,其中《宋书》入二十四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