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诗伤谢朓

南北朝沈约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白话译文

尚书吏部郎谢脁确是才杰,在文坛独树一帜不同凡响。

音调铿锵声律工稳谐金石,才思高华如追逐风云之上。

哪想到不畏严寒高洁品性,忽然卷入了人事纠纷死亡。

像尺璧一样的珍宝蒙大冤,构陷成狱死于非命归丘壤。

词语注释

  1. 吏部:指谢脁,谢脁曾为尚书吏部郎。
  2. 信:诚然,确实。
  3. 才杰:才能杰出
  4. 文峰:这里指诗坛。峰,一作“锋”。
  5. 奇响:不同凡响的成就。
  6. 调:音调。
  7. 金石:指钟磬之类。
  8. 谐:和谐。
  9. 思:才思。
  10. 风云上:形容才思高超。
  11. 岂言:哪里能说,也就是意想不到的意思。
  12. 凌霜质:不畏严寒的坚贞品质。
  13. 人事:世事,指谢眺被牵连到遥光谋篡的事件中。
  14. 往:死。
  15. 尺璧:直径达一尺的玉璧,指谢脁。
  16. 何:多么。
  17. 同丘壤:指死。丘壤,泥土。

作品赏析

沈约认为,谢才华杰出,荦荦独占文坛鳌头,具有很高的地位。这是因为,其诗之“调”与“思”都与众不同。诗思高华,追风逐云,灵秀而飘逸,固非常人可以攀比;而诗的铿锵音调,优雅动听,都堪与音乐之声媲美,犹令人赏心惬意。这里的“调”,已不仅仅是指诗的自然音节,也莱指沈约、谢等人积极响应,身体力行,把沈约的声律说运用于诗歌刨作之中,开创了风廨一时的“永明体”。沈约和谢跳都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而“永明体”实际上成了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桥梁。由此可见,在对诗的“调”的认识与追求上,他们是灵犀相通、默契一致的。所以,沈约这里称赞谢朓诗“调与金石谐”,确是知音之评。

后四句对谢胱的不幸遭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陵霜质”“尺璧”喻人才之稀有难得沈约这里先盛赞谢品质高洁,接着一日“忽随人事往”,“人事往”指非自然死亡,而“忽随”字更透露出非同哥常的意味,暗示谢脉是死于非命;二曰尺壁之质而与丘壤同污,埋没于地下,实在可叹可惜。这样,诗人便在这里着意造成了品质之优秀和生命之短暂的反差,由此抒发出对谢胱不幸这际的无比惋惜之情,感情激烈、发露,溢于言表。

爱其美才而悲其横死,是此诗的主旋律。全诗评骘公允,不谀不贬,因而成为品评谢朓的千古不易之辞;真情率真,不假雕饰,因而又是千古悼亡怀友的传诵之作。千载之下,读之犹感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创作背景

南朝是一个政治昏暗的朝代,王室矛盾、皇位争夺,斗争十分剧烈,富有才华而又品性正直的文人在当时即使为官,也常逢险恶,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萧宝卷在位,荒淫无道,朝政黑暗。江祏等人先后谋立江夏王萧宝玄和始安王萧遥光,遥光希望得到谢脁支持,用他兼知卫尉事,拉作党羽,而谢脁不肯附从,并向别人披露了遥光这一阴谋。遥光大怒,联合徐孝嗣、江脁等奸邪启奏诛脁,谢脁含冤屈死,年三十六岁。对于谢脁被害,沈约极为悲愤,于是写下这首诗。

名家点评

  • 清代诗人陈祚明:“三四颇能貌宣城之诗,调谐言其工稳,思上言其道拔也。”(《采菽堂古诗选》 )
  • 清代内阁学士沈德潜:“三四句能状谢脁之诗。”(《古诗源》)

猜你喜欢

杏花

宋代 •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送范山人归泰山

唐代 •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唐代 • 柳宗元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宿山寺

唐代 • 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宋代 • 苏轼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沈约
简介描述:

沈约(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是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刘宋建威将军沈林子之孙、刘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出身吴兴沈氏。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南朝宋时期,起家奉朝请,迁郢州外兵参军。南齐建立后,任征虏记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国子祭酒。梁武帝萧衍即位,授尚书仆射,册封建昌县侯,历任左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号为隐。

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著有《晋书》《宋书》《齐纪》《梁武帝本纪》等史书,其中《宋书》入二十四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