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唐代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白话译文

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

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这家的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

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

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词句注释

  1. 七夕:七夕,农历七月七日,相传为牛郎渡过银河与织女为一年一度相会。这天晚上,民间陈列瓜果,穿针乞巧。《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2. 络角:七月七日,天河纵贯南北,若数道银丝缚住天两端之形,故云络角。络,缚。典出《楚辞·招魂》:“秦篝齐缕,郑绵络些。”王逸注:“络,缚也。”角,两端。星河:银河,天河,是分离牛郎织女的。菡萏(hàn dàn)天:是荷花盛开的天气。菡萏,荷花。典出《尔雅·释草》:“荷,芙渠……其华菡萏。一作“萏菡”。
  3. 红筵:华美的宴席。
  4. 倾:倒。谢女:晋谢安侄女谢道蕴,颇有文采。指代才女。《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嗟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珠玑箧(qiè):放华美诗文的箱子。珠玑,喻诗文之美者,如珠玑之晶莹润泽。玑,《说文》:“珠不圆也。《字书》云:小珠也。”
  5. 檀郎:古代妇女称丈夫或所喜爱男子。典出李商隐《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诗:“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姚培谦注云:“檀奴,潘岳小字,后人因号为檀郎。”褚人获《坚瓠六集》卷四:“潘安小字檀奴,故妇人呼所欢为檀郎。”《晋书·潘岳传》:“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锦绣:绣上花纹的锦缎,喻诗作精美。
  6. 簇:是指丛聚成团,把香罗几重叠起来缝制圆顶帐子,正是丛聚成团,故称簇。窈窕:文静而美好的女子。
  7. 婵娟:美好,指织女星。
  8. 铜壶:古计时所用之器。《说文》:“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段玉裁注:“昼夜百刻,每刻为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之,故昼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于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
  9. 惆怅:失意,伤感。佳期:好时节。一作“佳人。”

作品赏析

首联:“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首句是想象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这是指天上说的。下句指人间,有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次联:“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谢女檀郎在诗中泛指女子和男子。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这家的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这里就要写七夕的诗而言。三联:“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这是制作结婚用的圆帐。牛郎织女相会,也要制作圆帐。“排窈窕”,在诗中既指安排得很好,也指安排好织女。这联下一句指人间,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相对照。颔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颈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铜壶漏报”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联写人间“欢笑”,与第四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里,就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再就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

但这首诗题为《七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所以这样安排。作者写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在当时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

创作背景

“七夕”又称 “女儿节”,是女子穿针设筵以迎织女牛郎欢会,同时向织女“乞巧”的日子,要热闹整整一晚上。诗人作七律以描绘七夕晚上的风习。

名家点评

  •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王丽娜《中华民俗通鉴·第9卷》:唐代诗人罗隐的《七夕》生动地描绘了七夕夜晚的风习:全家聚宴,女子们默默祈祷找个如意郎君。然后排成行,一位一位拜祭仙女,乞巧,热闹整整一晚上。
  • 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程文华《英汉修辞比较 理论与实践》:颈联的“窈窕”二字叠韵,“婵娟”二字叠韵。通过叠韵对叠韵,诗人充分体现了唐诗的韵律之美。
  •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宁《七夕总在诗意中——“典籍里的七夕”之三》:罗隐的《七夕》,视角在天地之间自如切换,情感在神人之间流淌融通,情景交合,意蕴深长。

猜你喜欢

湘中作

唐代 • 张九龄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登楼

唐代 •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浪淘沙·北戴河

近现代 •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菩萨蛮·小庭花落无人扫

五代 • 孙光宪

小庭花落无人扫,疏香满地东风老。春晚信沉沉,天涯何处寻?

晓堂屏六扇,眉共湘山远。怎奈别离心,近来尤不禁。

送虚白上人序

明代 • 高启

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罗隐
简介描述:

罗隐(833年2月16日-909年1月26日),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中国唐末五代时文学家、诗人、辞赋家。

罗隐出生于寒儒之家,少时苦学,聪慧能文,但科举之途坎坷,在二十八年间十举进士,终未登第。咸通十二年(871年),入湖南观察使于瑰幕府,任衡阳主簿。后任淮、润诸镇从事,皆不得意。广明年间,局势动乱,罗隐北上受阻,遂隐居于池州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投靠杭州刺史钱镠,在吴越势力历任钱塘县令、镇海军节度掌书记、镇海军节度判官、谏议大夫、给事中及盐铁发运使(一作副使)等职。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罗隐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罗隐生当变乱之际,大半生流落不遇,因而愤世嫉俗,好为谐谑讽刺。他擅作文章,尤精于小品。其诗多抒怀才不遇之感,间有刺时讥世者。诗风浅易流畅,尤善于提炼口头语,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等,成为后人格言,影响及于宋理学家诗一派。他的诗文誉满天下,在唐末与罗虬、罗邺并称“三罗”。又能书法,《宣和书谱》称其“虽不以书显名,作行书尤有唐人典型”。著有《江东甲乙集》《谗书》《太平两同书》《淮海寓言》《广陵妖乱志》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