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上画牡丹

唐代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

白话译文

因为喜爱开满阶前的红色牡丹花,所以找画师将它们画到扇子上来。

随着画笔的移动,参差不齐的叶子展现在了扇子上,一朵朵花儿也都随着清风依次盛开。

扇子闲挂着的时候多次引来蝴蝶在上面停留,频频摇动也不怕落了一身的灰尘。

画上的牡丹根系生长在地上,好似是嫦娥栽在月亮上一样。

词句注释

  1. 红芳:红花。这里指红色牡丹花。
  2. 教(jiào):使;令;让。
  3. 次第:指依次 ,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4. 姮娥:指嫦娥。

作品赏析

《扇上画牡丹》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红花的喜爱,从而引发了在扇上绘制此景的灵感;颔联巧妙地展现了扇面画中叶片参差、花朵随风次第绽放的生动场景,富有动态美;颈联从侧面表现出扇面的精美;尾联以神话中的仙桂和嫦娥月宫为喻,赋予画中花卉以超凡脱俗的意蕴。这首诗色泽鲜明,意象生动,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扇面花卉图。

猜你喜欢

冬夜寄温飞卿

唐代 • 鱼玄机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潼关

清代 •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新城游北山记

宋代 •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泗州东城晚望

宋代 • 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晚泊

宋代 • 陆游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罗隐
简介描述:

罗隐(833年2月16日-909年1月26日),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中国唐末五代时文学家、诗人、辞赋家。

罗隐出生于寒儒之家,少时苦学,聪慧能文,但科举之途坎坷,在二十八年间十举进士,终未登第。咸通十二年(871年),入湖南观察使于瑰幕府,任衡阳主簿。后任淮、润诸镇从事,皆不得意。广明年间,局势动乱,罗隐北上受阻,遂隐居于池州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投靠杭州刺史钱镠,在吴越势力历任钱塘县令、镇海军节度掌书记、镇海军节度判官、谏议大夫、给事中及盐铁发运使(一作副使)等职。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罗隐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罗隐生当变乱之际,大半生流落不遇,因而愤世嫉俗,好为谐谑讽刺。他擅作文章,尤精于小品。其诗多抒怀才不遇之感,间有刺时讥世者。诗风浅易流畅,尤善于提炼口头语,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等,成为后人格言,影响及于宋理学家诗一派。他的诗文誉满天下,在唐末与罗虬、罗邺并称“三罗”。又能书法,《宣和书谱》称其“虽不以书显名,作行书尤有唐人典型”。著有《江东甲乙集》《谗书》《太平两同书》《淮海寓言》《广陵妖乱志》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