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浑将军出塞

唐代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继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

塞上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白话译文

将军您出身尊贵,而且麾下兵力强盛,您的祖上汉朝时已经是浑邪王。

您家世代在朝中都蒙受皇恩,现在您的部属在燕支山一带。

您的士兵都是阴山一带的健儿,出战时常坐骑好马。

您的战马佩着银饰马鞍,勒着镶玉肚带,军中飘拂着精美的蝥弧旗,屡次追随哥舒翰将军击溃突厥军队。

您在战场上像李广那样身先士卒,在谋划方略上和卫青一样,虽不学孙子、吴起的兵法,也能措置得宜。

据说边境又有千万敌人的骑兵入侵,昨天边塞上告急文书已经到了。

城头上画角之声响起,匣中的宝刀日夜在鸣叫。

浑将军意气风发,决定出征万里以外;努力作战,准备了出行一年的计划。

军队前进,扬起的尘土与白草相掩映;早上高举旌旗,夜里则击刁斗传令。

边塞上有很多侠义少年,关外春天可见不到杨柳。

从军应该选谁呢?击响宝剑高声歌唱正在这个时候。

您将远行,我和您分别,请别轻视我的送别之情,希望您早日平定戎寇,以便及早给朝廷献上报捷的诗歌。

词句注释

  1. 浑将军:当为皋兰州(今甘肃兰州、白银地区)都督浑惟明。一说为右武卫大将军浑释之。浑氏本铁勒九姓部落之浑部,最早出自曾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
  2. 将军族贵:语见《旧唐书·浑瑊传》。
  3. 浑邪王: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载:“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
  4. 燕支:山名,也作焉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
  5. 控弦:引弓,此指会射箭的士卒。阴山:在内蒙古东部。
  6. 登阵:一作“临阵”。大宛马:古大宛国多宝马,故用以名好马。
  7. 玉勒:以玉为饰的马衔。蝥弧:旗名,先秦时为诸侯之旗,此指军旗。
  8. 逐:跟随。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大破匈奴。此借指哥舒翰。骨都:指匈奴左、右骨都侯。此借指突厥将领。
  9. 李广:汉代名将,作战时身先士卒,赏赐时先分麾下。
  10. 卫青:汉代名将,曾任大将军,数次率军出击匈奴,皆大胜。孙吴:指孙武、吴起兵法。
  11. 羽书:又称羽檄,泛指军事报文。
  12. 画角:古代管乐器,出自西羌。
  13. 意气:赴边杀敌的决心。甘:决意。
  14. 判:拼。判:一作“动”。动,辄,每。
  15. 无前后:言边庭辽远,到处皆牧草茫茫。
  16. 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白天煮饭,晚上击之以巡更报时。
  17. 关西:玉门关以西,此泛指塞外。
  18. 所从谁:借用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之意。此赞浑将军随哥舒翰出征将很快建功。
  19. 绕朝:战国时秦国大夫。
  20. 仲宣:三国文学家王粲字。

作品赏析

诗论家历来评高适诗的风格为“悲壮”,既有“悲”的一面,又有“壮”的一面。有的诗“悲壮”俱备,如《燕歌行》。所谓“壮”者,即诗歌“颇有雄气”(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豪宕感激”,“有建大将旗鼓出井陉之意(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而构成这种雄壮豪放风格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在诗中着力塑造了一系列充满英雄气概和豪放个性的人物形象,使其作品洋溢着一股壮气勃发的豪健气势。《送浑将军出塞》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此诗可分三层。开头十句为第一层。浑将军祖先即汉代匈奴浑邪王,因此开篇“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二句就从浑将军的祖先写起:远在汉代,他们就是归顺中原政权的部落首领,族贵兵强,屡建战功,高居王位。起调高远雄浑,豪气笼罩全篇。“子孙相承”以下四句,由“族贵兵强”生发开来,依次展示出浑将军家族传统的发扬光大:“子孙相承”,遍布朝野;“部曲”精锐,驰骋“燕支”。率擅长骑射的“阴山儿”箭无虚发;骑一日千里的“大宛马”所向披靡。开篇六句概括、勾勒浑氏家族显贵、英勇的雄壮气势,为下文造声势、作铺垫。“银鞍玉勒绣蝥弧”以下四句,将焦点聚集到了浑将军身上。但诗人并不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渲染出浑将军的忠勇义烈和赫赫战功。“银鞍”一句,先以物写人。马具精良,军旗猎猎,显示出浑将军高昂的志气。后面三句,每句以一历史上的名将形象来烘托浑将军。“每逐”句以汉代名将霍去病喻指哥舒翰破突厥。句首用一“每”字,表明浑将军经常随哥舒翰出征,战功累累。此外,又以李广的体恤将士,身先士卒,卫青的不泥于古人兵法,以方略为贵,托出浑将军的优秀品质和用兵的灵活。以上十句可作为第一层,诗人从“族贵兵强”、战功卓著等方面,把浑将军的形象勾勒得高大雄武。

浑将军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不故步自封,再立新功。“传有沙场千万骑”至“关西不见春杨柳”十句为第二层,形势急转。当敌人又气势汹汹地向边境发动了侵略战争,“羽书”飞至,形势危急时,浑将军又毅然奔赴疆场,奋战不息。塞外的生活艰苦清寂,时而传来几声哀厉高亢的画角声,更增添了几分凄严肃穆的气氛。而诗人却以“宝刀”切望为国杀敌而昼夜鸣叫这一兀傲奇警的夸张想象,再一次形象揭示出浑将军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意气”二句,诗笔又从正面直探心曲,传达出浑将军豪迈的“意气”:只要能为国杀敌,确保边疆,就是转战“万里”,“辛勤”经年,也算不了什么。继而诗人再以“黄云”连绵、衰草遍地的广漠边塞,“旌旗”朝飞、“刁斗”夜鸣的军旅生活,春风不度、杨柳绝迹的“关西”艰苦环境,反衬出众多“侠少年”藐视一切艰难困苦、勇赴国难的牺牲精神。这众多的英雄形象,如众星捧月一般,使浑将军叱咤风云、驰骋万里的风貌更加光彩照人。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回应题目的“送”字,寄寓自己的殷切希望。“从军借问”二句用王粲《从军诗》之意,颂扬浑将军所从之主帅哥舒翰的“神武”。正因为如此,才不致久劳师于外,故麾下当“击剑酣歌”,以示庆幸。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有晋人士会返晋,绕朝赠之以策的记载。“策”字这里语含双关,也有“策谋”之意,意思是希望浑将军不要忘记自己临行时所献的破敌之策。“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此喻报捷之诗,期望浑将军早奏凯歌,建立功业。诗人连用两典,结语悠远。杜甫说高适“篇终接混茫”,这首诗就是一例。

在这首诗中,高适以高远雄浑的起调,整散相间的句式,不停转换的韵律,多角度、多侧面塑造了浑将军这样一个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使其诗歌具有雄壮豪放的鲜明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送浑将军出塞》是高适为右武卫大将军浑释之出征所作的赠别之作,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时高适在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浑释之为哥舒翰麾下将军。

名家点评

  •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或问诗工于发端如何?应之曰:“如谢宣城‘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杜工部‘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王右丞‘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高常侍‘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老杜‘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是也。”
  •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气格嶒崚,明人喜模拟这等处,而竟不免为优孟衣冠也。
  •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常侍七古,慷慨疏越,气韵沉雄,斧凿之痕一归熔化,才志养优,真承学之典型也。
  • 清·潘德舆《批唐贤三昧集》:送人诗品,如此已足擅场,再约之则不足。
  • 清·赵熙《唐百家诗选》手批本:浑将军得此一诗,胜于史篇一传。接法天挺(“汉家已是”句下)。

猜你喜欢

难蜀父老

两汉 • 司马相如

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纭,湛恩汪濊,群生澍濡,洋溢乎方外。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因朝冉从駹,定筰存邛,略斯榆,举苞满,结轨还辕,东乡将报,至于成都。

耆老大夫荐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辞毕,因进曰:“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今罢三郡之士,通夜郎之途,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业,此亦使者之累也,窃为左右患之。且夫邛、筰、西僰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不可记已。仁者不以德来,强者不以力并,意者其殆不可乎!今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使者曰:“乌谓此邪”!必若所云,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余尚恶闻若说。然斯事体大,固非观者之所觏也。余之行急,其详不可闻已。请为大夫粗陈其略: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昔者洪水沸出,泛滥衍溢,人民登降移徙,崎岖而不安。夏后氏戚之,及堙洪水,决江疏河,洒沉赡菑,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当斯之勤,岂唯民哉?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胝无胈,肤不生毛,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浃乎于兹。

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龊,拘文牵俗,循诵习传,当世取说云尔哉!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鹜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且《诗》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浔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而夷狄殊俗之国,辽接异党之地,舟舆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风犹微。内之则犯义侵礼于边境,外之则邪行横作,放弑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为奴,系累号泣,内向而怨,曰:‘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而恩普,物靡不得其所,今独曷为遗己!’举踵恩慕,若枯旱之望雨。盭夫为之垂涕,况乎上圣,又恶能已?故北出师以讨强胡,南驰使以诮劲越。四面风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愿得受号者以亿计。故乃关沫若,徼牂牁,镂灵山,梁孙原。创道德之途,垂仁义之统。将博恩广施,远抚长驾,使疏逖不闭,阻深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诛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褆福,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迟,继周氏之绝业,斯乃天子之急务也。百姓虽劳,又恶可以已哉?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佚乐者也。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观者未睹指,闻者未闻音,犹鹪明已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薮泽。悲夫!”

于是诸大夫芒然其所怀来,而失阙所以进,喟然并称曰:“允哉汉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百姓虽怠,请以身先之。”敞罔靡徙,因迁延而辞避。

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

清代 • 纳兰性德

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万人欢。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依树歇,映林看。黄羊高宴簇金盘。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金陵怀古

唐代 •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菩萨蛮·眉尖早识愁滋味

宋代 • 黄公度

眉尖早识愁滋味,娇羞未解论心事。试问忆人不?无言但点头。

嗔人归不早,故把金杯恼。醉看舞时腰,还如旧日娇。

浣溪沙·十二红帘窣地深

清代 • 纳兰性德

十二红帘窣地深,才移刬袜又沉吟。晚晴天气惜轻阴。

珠衱佩囊三合字,宝钗拢髻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

高适
简介描述:

高适(704年—765年,详见人物争议目录),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多寓居梁宋一带,曾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时经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后得哥舒翰赏识,入河西幕府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潼关陷落后曾请缨守长安,未果,在玄宗西逃后间道追之,升侍御史。至德元载,玄宗封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切谏不可,升谏议大夫,后被肃宗召见,分析江东局势,肃宗奇之,任为御史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平永王之乱。高适为官“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权宦李辅国忌其才,数加诋毁,遂被贬为太子少詹事,后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侯。谥号“忠”。

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他在第一次长安应试失意之后,选择客居宋中,此时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与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苍凉与悲切的艺术风格。游于燕赵之时,诗人所见多令人愤怨之事,他以饱含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蓟门行五首》等一系列揭露现实的诗作。寓居淇上之时,他有感于田园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山水田园诗作。著有《别韦参军》《燕歌行》《别董大》《封丘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人日寄杜二拾遗》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