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蹇秀才赴临洮

唐代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

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

白话译文

怅望一日千里,如今头上有了二毛。

还想奔赴阳谷,不嫌陇山山高。

倚马可见纸笔,随身只带宝刀。

预料你终能自致高位,建功立业的地方就在临洮。

词句注释

  1. 蹇秀才:名未详。天宝五载(746年)杜甫所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中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句,原注:“时邑人蹇处士辈在座。”或即此人。临洮(táo):即临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新唐书·地理志》:“洮州临洮郡治临潭。”当时已成为边境重镇,属陇右节度使管辖。
  2. 千里:高适于天宝五载(746年)在济南同李邕等同游,或于此时认识蹇某,今则再次于长安相会,故曰“千里”。
  3. 二毛:斑白的头发。头发黑白相间,俗称花白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杜预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4. 阳谷:地名。在今甘肃省淳化县北。
  5. 陇山:山名。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古时又称陇坂、陇坻。郦道元《水经注·斤江水》:“陇山、终南山、惇物山在扶风武功县西南也。”
  6. 倚马:靠在马身上,形容才思敏捷。典出《世说新语·文学》篇:“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绝可观。”后人多据此典以“倚马”形容才思敏捷。雄笔:犹雄文。唐 王勃《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雄笔壮词,烟霞照灼。”
  7. 宝刀:珍贵的战刀。此处指蹇秀才有武略。
  8. 自致:凭自我努力而得到(功名、官职等)。
  9. 勋业:功业。《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为蹇秀才送别,实则可见高适立功边塞之心。在诗中,高适鼓励蹇秀才勇往直前,全诗没有流露出一点离愁别绪。

此诗前两句描绘蹇秀才不得志之状:本想建功立业,谁料功业未就却两鬓斑白,是以“怅望”。次二句写蹇秀才失意之下的选择:投笔从戎远赴边塞,阳谷与陇山是前往西北的必经之地,既然选择了去边塞,就不要害怕长途跋涉的辛苦,勉励之意明显。五、六句赞美蹇秀才的文才武略:文能倚马千言,武可宝刀安边。自然引出七、八句:对其终会青云直上充满信心,祝愿对方此去临洮能有出色发挥。整首诗洋溢着从军边塞马上封侯的豪情逸兴,诗为勉励蹇秀才,实则是高适自我心灵的写照。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秋高适在长安时。蹇秀才不知何人。大概这位蹇秀才与高适相似,都是久沉下僚,想到战场上去争取功名,因此高适创作此诗鼓励他。

名家点评

  • 明末清初周珽:“勉慰肯至,词亦开豁。”(《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

猜你喜欢

残花

唐代 • 李商隐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宋代 • 朱熹

其一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其二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上阳白发人

唐代 • 白居易

愍怨旷也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帆山子传

清代 • 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炖,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彼姝,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佩环。椭狡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伯牙

宋代 • 王安石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高适
简介描述:

高适(704年—765年,详见人物争议目录),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多寓居梁宋一带,曾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时经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后得哥舒翰赏识,入河西幕府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潼关陷落后曾请缨守长安,未果,在玄宗西逃后间道追之,升侍御史。至德元载,玄宗封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切谏不可,升谏议大夫,后被肃宗召见,分析江东局势,肃宗奇之,任为御史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平永王之乱。高适为官“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权宦李辅国忌其才,数加诋毁,遂被贬为太子少詹事,后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侯。谥号“忠”。

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他在第一次长安应试失意之后,选择客居宋中,此时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与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苍凉与悲切的艺术风格。游于燕赵之时,诗人所见多令人愤怨之事,他以饱含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蓟门行五首》等一系列揭露现实的诗作。寓居淇上之时,他有感于田园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山水田园诗作。著有《别韦参军》《燕歌行》《别董大》《封丘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人日寄杜二拾遗》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