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楚王问

先秦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白话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词句注释

  1. 宋玉:战国楚国鄢人,辞赋家。传说他是屈原的弟子,在楚怀王、楚顷襄王时做过文学侍从之类的官。著有《九辩》等,叙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抑郁不满的情绪。 楚王:指楚襄王。遗行:有失检点的行为与作风。
  2. 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为什么那么多士民不称誉您呀?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的意思是说许多士民在指责你。何,用于句首,与句末的“也”相配合,表示反问或感叹的语气。士民,这里指学道艺或习武勇的人。古代四民之一。众庶,庶民,众民。誉,称誉,赞美。甚,厉害,严重。
  3. 愿:希望。
  4. 毕:完毕,结束。
  5. 客:外来的人。
  6. 歌:唱。郢: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
  7. 《下里》、《巴人》:楚国的民间歌曲,比较通俗低级。下里,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
  8. 国:国都,京城。
  9. 属:连接,跟着。
  10. 和:跟着唱。
  11. 《阳阿》、《薤露》:两种稍为高级的歌曲。《阳阿》,古歌曲名。《薤露》,相传为齐国东部(今山东东部)的挽歌,出殡时挽柩人所唱。薤露是说人命短促,有如薤叶上的露水,一瞬即干。
  12. 《阳春》、《白雪》:楚国高雅的歌曲。
  13. 引:引用。刻:刻画。商、羽、徵:五个音级中的三个。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杂:夹杂,混合。流。流畅。
  14. 是:这。
  15. 弥:愈,越。
  16. 鲲: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鱼。
  17. 凤凰:一作“凤皇”。绝:尽,穷。云霓:指高空的云雾。
  18. 负:背,用背驮东西。苍天:天。
  19. 翱翔:展开翅膀回旋地飞。乎:用法相当于介词“于”,在。
  20. 杳冥:指极远的地方。
  21. 藩篱:篱笆。
  22. 鷃:一种小鸟。
  23. 料:估量,估计。
  24. 朝:早晨。发:出发。
  25. 昆仑:我国西北部的著名大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墟:土丘。
  26. 暴:暴露。
  27. 鬐:鱼脊。
  28. 碣石:渤海边上的一座山。在今河北昌黎北。
  29. 孟诸:古代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30. 尺泽:尺把大的小池。
  31. 鲵:小鱼。
  32. 量:衡量,计量。
  33. 非独:不但。
  34. 瑰意琦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
  35. 世俗:指当时的一般人。多含有平常、凡庸的意思
  36. 安:怎么,哪里,表示反问。

作品赏析

全文结构简洁明晰,一问一答,毫无枝蔓。

《对楚王问》是问对体,即假设主客问答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所以文章一开头,就写楚顷襄王听信谗言,责问宋玉。宋玉宕开一笔,满口承认有“遗行”,不作申辩,只是希望宽恕,让他把话说完。

其次,写宋玉的答辞。其答辞以讲故事的形式,表面与“遗行”无关,实则均为“遗行”进行辩驳。分三个层次:一是讲一位歌手在郢都唱歌,唱“下里巴人”低级通俗的歌时,唱和者数千人;唱“阳阿薤露”较高级的歌时,应和者数百人;唱高雅的“阳春白雪”之歌时,能跟着唱的不过数十人;最后唱高难度的变化无穷的歌时,能和者只有几人。可见“曲高和寡”,暗示智高之人不为人理解。二是以凤凰、鲲鱼与鷃雀、小鲵的对比,说明渺小的鹦雀、小鲵之类的谗佞小人不会理解如凤凰、鲲鱼一类大智者的胸怀与能力。三是以圣人与世俗之民的对比,说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圣人)的所作所为。三重对比中,宋玉白比为高雅之乐曲、鸟中之凤、鱼中之鲲、人中“圣”人,说明自己情操高尚,与那些鼠目寸光的谗佞小人有天壤之别,故遭到他们的诬陷也就不足为怪。尽管宋玉没有对“遗行”进行辩解,但“故事”一完,“遗行”之诬也就不攻自破。宋玉的高洁清高、孤芳自赏自然显现,楚顷襄王及周围佞臣的昏庸、恶劣昭然若揭。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责问,真是笔力千钧,水到渠成。不仅抒发了作者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同时也流露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愤懑之情,具有骚情雅意,隽永无穷!

全文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理寓其中;逐层推进,逐层深入;答辩一完,戛然而止,如载奔马,干净利落,有余音绕梁之效。

此作的笔法高绝之处,是在“不经意为文”。作者并不是精心着意地作文,只是从生活中撷取普通问对,打打比方,在不经意中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流露出隐隐的不满情绪,值得细加玩味。

写作背景

相传为屈原弟子的宋玉同样也遭受到楚国宗室贵族的排挤和谗害,但宋玉没有选择以死来抗争现实,而以机智的辩答表明自己的清白。本文记叙的便是宋玉对楚王责难的精彩辩白。文章通过楚王听信谗言,责问宋玉之“遗行”,宋玉巧妙设譬取喻进行答辩,表现了宋玉超然独处、不同流俗的孤芳自赏的情怀,反映了楚顷襄王时宗室专权、朝政日非、嫉害贤能的黑暗现实。

名家点评

  •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五:此文,腴之甚,人亦知;炼之甚,人亦知;却是不知其意思之傲倪,神态之闲畅。凡古人文字,最重随事变笔。如此文,固必当以傲倪闲畅出之也。
  •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五:惟贤知贤,士民口中如何定得人品。楚王之问,自然失当。宋玉所对,意以为不见誊之故,由于不合于俗;而所以不合之故,又由于俗不能知。三喻中不但高自位置,且把一班俗人伎俩见识,尽情骂杀,岂不快心!
  •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意想平空而来,绝不下一实笔,而骚情雅思,络绎奔赴,固轶群之才也。夫圣人一段,单笔短掉,不说尽,不说明,尤妙。
  •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三: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其师屈原之言也。然屈原之言近怨,而宋玉之言近傲。及读其高唐之赋,托喻其微,好色不淫,怨徘不乱,若两人者,可谓兼之矣。
  •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张文评:和曲一段,先分后总;风鲲一段,先总后分;夫圣人一段,单笔短掉,不说明,退甚!
  •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七):文之至者、曰:“自然风行水上。”非晚周先秦之文不能当之。
  • 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月峰评:亦是骚家余韵,然却清澈,畦径最明白,略举而不极说,居然有余味。
  • 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何义门评:此文见于《新序》,气焰自非小才可及。
  • 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邵子湘评:假问答成文,亦本《卜居》、《渔父》之格,其后转相仿效,至昌黎《进学解》而大变矣。古人文体,各有源流,要以变化为贵。

猜你喜欢

荡子从军赋

唐代 • 骆宾王

胡兵十万起妖氛,汉骑三千扫阵云。隐隐地中鸣战鼓,迢迢天上出将军。边沙远杂风尘气,塞草长垂霜露文。荡子辛苦十年行,回首关山万里情。远天横剑气,边地聚笳声。铁骑朝常警,铜焦夜不鸣。抗左贤而列阵,屯右校以疏营。沧波积冻连蒲海,白雪凝寒遍柳城。若乃地分玄徼,路指青波。边城暖气从来少,关塞寒云本自多。严风凛凛将军树,苦雾苍苍太史河。既拔距而从军,亦扬麾而挑战。征旆凌沙漠,戎衣犯霜霰。楼船一举争沸腾,烽火四连相隐见。戈文耿耿悬落星,马足骎骎拥飞电。终取俊而先鸣,岂论功而后殿。

征夫行乐践榆溪,倡妇衔怨守空闺。蘼芜旧曲终难赠,芍药新诗岂易题?池前怯对鸳鸯伴,庭际羞看桃李蹊。花有情而独笑,鸟无事而恒啼。见空陌之草积,知暗牖之尘栖。荡子别来年月久,贱妾空闺更难守。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闻道书来一雁飞,此时缄怨下鸣机。裁鸳贴夜被,熏麝染春衣。屏风宛转莲花帐,窗月玲珑翡翠帷。个日新妆始复罢,只应含笑待君归。

插田歌

唐代 • 刘禹锡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风雨

唐代 •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

辨奸论

宋代 •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道间即事

宋代 • 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宋玉
简介描述:

宋玉(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22年),字子渊,号鹿溪子,诗人,楚国鄢人,宋国公族后裔,生于楚国,曾事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战国著名辞赋家。

宋玉与唐勒,景差齐名,在创作上颇受屈原影响,后人常以“屈宋”并称,其著作《登徒子好色赋》成为传世佳作,“登徒子”也成为好色者的代名词;其代表作《九辩》,堪称楚辞中体制宏大的杰作,他谱写的音律《阳春》、《白雪》成为高雅音乐的代名词。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便说的是他,这些典故皆他而来。始皇帝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宋玉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