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平江百花洲

宋代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白话译文

吴中风光的绝妙佳处在苏州,我为王事奔走得便来此一游。

半生间乘船历遍了三江五湖,十年以来四度停泊在百花洲。

两岸的杨柳和我都是旧相识,眼前的白云青山殷勤将我留。

莫怨孤舟东飘西荡了无定处,此身就是无依无靠一叶孤舟。

词句注释

  1. 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百花洲:平江的一个沙洲名。
  2. 吴中:指苏州一带地方。
  3. 王程:指为帝王差遣办理国事的旅程。胜游:游览佳胜。
  4. 半世:半生。三江五湖:江河湖泊的泛称。
  5. 棹(zhào):船桨。
  6. 四泊:四次泊船。
  7. 苦见留:依依挽留。
  8. 无定处:没有固定的地方。

作品赏析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4年)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富于新意,思想感情则每每不够深沉。这首抒写旅途感受的诗,思想深度原很有限,它的特点仍在轻快清新、洒脱自然。不但颔、颈两联对仗有如行云流水,一气舒卷,就连尾联的直抒人生感慨也显得轻松自如,毫不凝重。这种清畅流易的格调正是杨诗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全诗语言平易朴实,语调流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初,杨万里伴送金国贺正旦使北返,行船至平江停泊在百花洲时,感慨自己一生漂泊,写作此诗以抒怀。或认为此诗为诗人于同年从临安赴建康(今江苏南京)江东转运副使任途次所作。

名家评价

  •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借云山苦见留,咏作百花洲无限深情。

猜你喜欢

赠苏绾书记

唐代 •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马嵬

清代 •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山鹧鸪词

唐代 • 李白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安定城楼

唐代 •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奇山不入中原界,走入穷边才逞怪。

桂林天小青山大,山山都立青天外。

我来六月游栖霞,天风拂面吹霜花。

一轮白日忽不见,高空都被芙蓉遮。

山腰有洞五里许,秉火直入冲乌鸦。

怪石成形千百种,见人欲动争谽谺。

万古不知风雨色,一群仙鼠依为家。

出穴登高望众山,茫茫云海坠眼前。

疑是盘古死后不肯化,头目手足骨节相钩连。

又疑女娲氏,一日七十有二变,青红隐现随云烟。

蚩尤喷妖雾,尸罗袒右肩。

猛士植竿发,鬼母戏青莲。

我知混沌以前乾坤毁,水沙激荡风轮颠。

山川人物镕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彼此游戏相爱怜。

忽然刚风一吹化为石,清气既散浊气坚。

至今欲活不得,欲去不能,只得奇形诡状蹲人间。

不然造化纵有千手眼,亦难一一施雕镌。

而况唐突真宰岂无罪,何以耿耿群飞欲刺天。

金台公子酌我酒,听我狂言呼否否。

更指奇峰印證之,出入白云乱招手。

几阵南风吹落日,骑马同归醉兀兀。

我本天涯万里人,愁心忽挂西斜月。

杨万里
简介描述: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士、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为金朝贺正旦使接伴使。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开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谥号文节。

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