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明代李攀龙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白话译文

初秋之际的昨日,天气微凉,我设酒为您饯行,今日在京城为您送行,心中难免悲愁万分。

皇甫四兄弟,诗名才气很高,为吴中少有。可是进入仕途却不顺利,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您赴任渡过黄河,孤身独行,道经黎阳、瓠子口。耳听夜雨滴树,目视秋风动水,行路艰辛。

您定会受到开州知府的倚重,像当年吕虔倚重王祥一样,别嫌别驾官小而感到失意。

词句注释

  1. 皇甫别驾:指明代诗人皇甫汸(1498年—1583年),字子循,号百泉,长州(今江苏省吴县)人,与其兄皇甫冲、皇甫淳、其弟皇甫濂在当时诗坛上著称,被誉为“皇甫四杰”,其中以皇甫汸为最,皇甫汸曾由吏部司勋郎贬开州同知,同知即别驾,其实唐以后别驾之名已废,此诗人以别驾之名代指皇甫访任开州同知,故称皇甫别驾。开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
  2. 衔杯:指饮酒。衔:含。夏云过:指夏天已经过去。
  3. 燕山:山名,在河北北部。这里指送别地。玉珂:本指马勒上的饰品,此借指将上马出行的皇甫访。
  4. 吴下:指苏州。诸弟:指黄甫四兄弟。
  5. 天涯:极远之地,这里指开州。左迁:贬官。
  6. “人家”二句:写皇甫汸行经之地景物。黎阳: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北。瓠子河:在今河南濮阳县南。
  7. “自有”二句:三国魏徐州刺史吕虔有佩刀,相士说佩此刀者可作三公,吕虔即以赠别驾王祥,后果登高位。王祥临终又以此刀赠王览。这两句谓皇甫汸会有腾达的机会,不会在开州同知谪任上久困的。蹉跎:失时,虚度岁月。

作品赏析

诗的首联扣紧“送别”的题意,以“昨夜衔杯”,今朝送别,表现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第一句“夏云”既点出时令,又与下文“秋风”、“夜雨”暗合,遥相衬托,相映生辉。第二句着一“愁”字,而依恋之情毕见。

颔联概括了皇甫汸的诗名籍甚和仕途偃蹇。诗人故作轻描淡写,希望以自己之旷达来影响友人,以减少心中的怨尤,寓情至深。王世贞《皇甫百泉序》云:“嘉靖中诸公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故曰“诸弟少”;皇甫滴一贬黄州推官,再贬开州同知,故曰“左迁多”。语皆切事,事皆征实,而又工整典丽。

颈联以“夜雨黎阳”“秋风瓠子”设想汸至开州所经之地和达到贬所的季节。诗人变换手法,丰富扩展“愁”的意蕴。这两句,词语俊美,对仗工整,轻淡中寓浓情,创造了很好的意境。句中“人家”和“客渡”相对,“夜雨”和“秋风”相对,“黎阳树”和“瓠子河”相对。诗人把人、树、风、雨、水组成一幅画面,开阔而具动态美和立体感。另外,“人家”和“客渡”都是陌生处所,诗人孤身前行,自然生愁。这两句以景衬情,雄浑深沉。

尾联高唱入云,诗人以“吕虔刀”来勉励友人,相信友人以后自有贵人提携,定能东山再起,施展宏图,而不必担心长期失意,虚度光阴。因此,今日的开州别驾、颠沛流离算不了什么。诗人引此典入诗,贴切恰当。于是困顿失意之不快一扫而光,也就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诗的结尾落在一个强音上。

从布局上看,这首诗与一般送别诗无二致,也是入题点送别,宽慰颂扬对方,然后转写行程,展望未来。但是,由于诗人与皇甫汸关系密切,所以在诗中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全诗一气奔驰,如泉下注,笔力雄健。

创作背景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约作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之间,诗人任京官时。当时友人皇甫别驾遭贬赴开州同知,诗人为他饯行,写诗赠之。

名家点评

  •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济南论七律云:“王维、李颀颇臻其妙。”读此数篇,知得力有由。

猜你喜欢

修竹篇序

唐代 • 陈子昂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扬子江

宋代 •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奉试明堂火珠

唐代 • 崔曙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归雁二首

唐代 • 杜甫

其一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其二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尾犯·夜雨滴空阶

宋代 • 柳永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只恁孤眠却。

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记得当初,翦香云为约。甚时向、幽闺深处,按新词、流霞共酌。再同欢笑,肯把金玉珠珍博。

李攀龙
简介描述: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

李攀龙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被赐同进士出身,试政吏部文选司。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以疾告归。次年还京师,聘充顺天乡试同考试官。之后历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顺德知府、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上疏乞归。隆庆元年(1567年),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历官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河南按察使。隆庆四年八月十九日(1570年9月18日)逝世,终年五十八岁。

李攀龙曾从许邦才、殷士儋学诗。与李先芳、谢榛、吴维岳、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结诗社,称七才子。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其诗多风尘字样,人谓之李风尘。

李攀龙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