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芬芳的茶树伴着湘竹生长,零落的露水凝结着清华。
这位曾在雪山修行的僧客,在清晨的时候采摘着灵异的嫩芽。
他在石边的濑水上蒸烟制茶,离开高高的丹崖只有咫尺之远。
制成的茶叶有方有圆,色泽奇丽,就象玉圭、玉璧没有丝毫的瑕疵。
叫来童仆用金鼎烹茶,芬香馥郁,在幽僻的远处都可以闻到。
涤除烦虑,使人回归清真;扫荡昏邪,让人正本清源。
就好象菩萨所赐的甘露饭,普熏毗耶城三千大众。
可叹那些蓬莱、瀛洲的仙客们,何必还要以流霞为贵呢?
从诗歌的描写中看,前八句就写巽上人亲自采摘茶叶的情形和所制茶叶的精美。这里的茶树本来就生长在斑竹遮蔽之中,水木清华都凝结其上了,和别处的相比显得更加珍贵。而巽上人又趁着朝露,老早就上山采摘,他穿过云雾,跨过小溪,爬上高高的崖壁,采摘来的茶芽就真可以叫做非常美好的“灵芽“了。他采回来制成了“圆方丽奇色,圭壁无纤瑕”的茶饼。
诗歌的后半部分,是写烹茶、喝茶的情况。从这里知道,这种茶叶烹煮之后,有清新悠远的香味。这种茶喝了以后,“涤虑发真照,还原荡昏邪",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可以涤除烦恼,净化心灵,使人照见自我,“明心见性”,还可以使人还归本原,驱除昏昧和邪恶,达到“真如”的境界。可见这种茶的神奇功效。这也是禅宗提倡喝茶,把茶文化和禅宗文化融合在一起,进行普遍推广的重要原因。诗歌还用佛家的甘露饭来比喻茶叶,更显出这种香茶的珍贵。最末二句,点明蓬瀛仙人,不贵茶而贵流霞仙酒之可叹。这里,作者是在赞美茶叶,也是透过一层,赞美采摘、制作茶叶的巽上人,赞美他制茶的精湛技艺,并通过这首答谢诗表达对巽上人的深挚友谊。
柳宗元的诗歌风格,有奇峭明净、悲愤沉郁的一面,但也有自然清新、空灵隽永的一面。这首诗,偏重在清新隽永的一面,和要描写的内容相一致, 但是里面也隐含着高洁明志的用意,表示自己对被贬谪荒远的愤懑和不平,有沉郁的成分在内。通过欣赏这首诗,一方面可以窥见柳宗元诗歌的思想、艺术之一斑, 同时也可以了解当时茶文化和禅宗文化相结合的有关情况,从而得到新的启示。
王安国认为,此诗当作于元和二年(807年)春。柳宗元于永贞元年(805年)冬,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获罪,被贬到湖南永州做司马的闲官,寄居在龙兴寺,因而与和尚巽上人相识。巽上人是龙兴寺僧人,里贯不详,他对佛经的阐释有过人之处,是“楚之南”首屈一指的高僧,颇受当时学佛的士大夫的尊崇。当时柳宗元与其朝夕相处,交往非常密切。在佛学方面,巽上人对柳宗元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首诗是巽上人送茶叶给柳宗元以后,柳宗元写给他的答谢诗。
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
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
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敕:朕式观古初,灼见天命。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具官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屡争席于渔樵,不乱群于麋鹿。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朕方临御之初,哀疚罔极。乃眷三朝之老,邈在大江之南。究观规摹,想见风采。岂谓告终之问,在予谅暗之中。胡不百年,为之一涕。於戏!死生用舍之际,孰能违天?赠赙哀荣之文,岂不在我!宠以师臣之位,蔚为儒者之光。庶几有知,服我休命。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天公应自嫌寥落,随意着幽花。月中霜里,数枝临水,水底横斜。
萧然四顾,疏林远渚,寂寞天涯。一声鹤唳,殷勤唤起,大地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