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
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愦愦俗间,不辨伪真。
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
龙要升天,须乘驾空中飘浮的云,人要仕进,须借皇帝宠信的人。
众口所毁可以熔金,谗言一多,慈母也会疑心。
混乱的世俗,不辨真假。
我真想将心里话向皇帝披陈。可皇帝离我那么远,无船渡过河,真是愁煞人!
该诗一开头用对仗的句式以自然现象兴起社会现象:“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诗人虽平平道来,不置褒贬,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思。试想,人的仕进本该靠才德出众,这里却说要靠皇帝的幸臣——中人,岂非咄咄怪事!诗人正是通过这有悖常理的现象来揭露朝廷风气的腐败,使诗一开始就揭出主旨。
“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化用“众口铄金”的成语和曾参的故事。前者是说众人的话就连金子也可以熔化,更不必说谗毁一个人了。后者见于《史记·甘茂传》。诗人在这里是借古语、古事感讽现实,说明谗言的可畏。而这既是朝廷风气败坏的具体表现,也包含着作者自己遭谗被谤的深切感受。
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接下去说“愤愤俗间,不辨伪真。”便不是泛泛的空发议论,而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针泛,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所以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说鲁国有一个与孔子弟子曾参同姓名的人犯了杀人罪,有人就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她不相信。不久,又有一人来报告,她仍然不信,照样坐在那里织布。但等到第三个人来报告时,她也慌了,投杼下机,逾墙逃跑了。
胸怀大志,欲有所为的诗人不甘心就此被小人的谗言所毁灭,他要向皇帝披露真心,陈述衷情。“愿欲披心自说陈”一句情辞恳切,忠心可鉴。然而就连这样一点可怜的愿望都成了难以实现的幻想,因为“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全诗就在这沉痛悲怆的慨叹中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余味。同时,从这一结句中也不难看出,该诗虽主要指斥朝廷奸佞小人,但其中未始没有对亲近小人、听信谗言的曹丕父子的不满,不过是不敢明言罢了!
该诗以议沦为主,却不使人乏味,除了因为诗人不是苍白空洞的说理,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外,形式上也很有特色。例如字数参差错落,句式长短不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兼用,或骈或散,富于变化,而又一韵到底,一气呵成。不仅避免了这类诗易于呆板的弊病,而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愤激不平的感情。
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雍丘王曹植循照往例,从雍丘前往京师洛阳朝贺。好不容易来到京都洛阳的关外,暗自思忖:既然自己有过,应当首先向皇帝哥哥谢罪才是。因而就叫随从人员留在关上,只是带着两、三个伴当,乔妆打扮,私自去进见清河长公主,希望她向皇帝说情。谁知他到关之事,关吏已经上报朝廷。皇帝派人“迎接”他,找不到他的下落。这就惊动了卞太后。她认为他自杀了,向着皇帝哭泣不止,弄得大家不知如何才好。恰好这时,他披着头发,赤着双脚,负着砍刀和椹板到了,太后才放下心来,后来皇帝叫他僻处在围着高墙的西馆,仍然不许他正式朝觐。虽然他仰瞻城阈,俯惟阙庭,长思永怀,忧心如焚,也见不着皇帝。他曾主动上疏,严历地斥责自己,但仍然见不着皇帝。在这种情况下,便写了该诗。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到。欲将华发染晴岚,千里青青浓可扫。
人言华发因愁早。劝我消愁惟酒好。夜来一饮尽千钟,今日醒来依旧老。
同伴,相唤。杏花稀,梦里每愁依违。仙客一去燕已飞,不归,泪痕空满衣。
天际云鸟引晴远,春已晚,烟霭渡南苑。雪梅香,柳带长,小娘,转令人意伤。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胃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录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敌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