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丁仪诗

魏晋曹植

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

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

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

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

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

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

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

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

白话译文

入秋以来凉风习习,庭中枯叶飘零。

朝霜凝结玉阶,清风飘过带有飞檐的楼阁。

朝云没有回归山林,终于致使连日暴雨泛滥。

农作物都抛弃在田野,农夫哪里会有什么收获?

人们常常身处富贵容易忘却贫贱,又有谁能广博地施恩于他人呢?

狐白裘是足以御寒的,哪里会想到没有衣服穿的人怎样度过严冬?

我倾慕延陵季子的为人,宝剑不是自己所珍惜的。

你一定要安心地等待着,亲近的朋友待你是不会浅薄的。

词句注释

  1. 丁仪:字正礼,沛国(治今安徽滩溪)人,丁冲之子,丁廙之兄,汉魏之际文学家。
  2. 销落:凋零。
  3. 依:依附,附着。
  4. 玉除:玉石的殿阶。
  5. 飞阁:带有飞檐的楼阁。
  6. “朝云”二句:古人不知云雨的成因,以为云是从山石中生出来的,因而这里怨它“不归山”,而造成了“霖雨成川泽”的灾害。霖,连下三日以上的雨叫做霖。
  7. 委:通“萎”,枯萎,是说庄稼因水淹而萎败。
  8. 畴陇:田亩。
  9. “在贵”句:贵、贱,此指地位的高、低。
  10. 狐白:指狐白裘衣,名贵的取暖之物,身份高贵者所穿之物。
  11. 延陵子:春秋末期吴国公子季札。
  12. 惜:爱惜。
  13. 子:指丁仪。
  14. 其:语助词。
  15. 宁尔心:安心地等。
  16. 亲交:亲友。

作品赏析

《赠丁仪诗》是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植所作的五言古诗,通过描绘初秋凉气渐起、庭树凋零的景象展开抒怀。诗中“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等句既表达对贫苦民众的同情,又以“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暗喻权贵阶层对弱势群体的漠视,最终借春秋时期延陵子赠剑的典故,展现对友人丁仪不离不弃的情谊。

该诗在典故运用上融合“东郊叹黍离”等意象,使批判现实的锋芒与含蓄典雅的表达相统一。诗中'亲交义不薄'等语句还被后世平江地区作为“情席”文化的溯源依据。

猜你喜欢

饯谢文学离夜诗

南北朝 • 范云

阳台雾初解,梦渚水裁渌。

远山隐且见,平沙断还绪。

分弦饶苦音,别唱多凄曲。

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

水龙吟·谒张子房祠

清代 • 朱彝尊

当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算论功三杰,封留万户,都未是,平生意。

遗庙彭城旧里,有苍苔断碑横地。千盘驿路,满山枫叶,一湾洞水。沧海人归,圯桥石杳,古墙空闭。怅萧萧白发,经过揽涕,向斜阳里。

宋定伯捉鬼

魏晋 • 干宝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曰:“谁?”鬼言:“鬼也。”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

鬼言:“步行太亟(说明:有的版本中“亟”作“迟”,“迟”为“缓慢”之意),可共递相担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鬼,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淮民谣

宋代 • 尤袤

东府买舟船,西府买器械。

问侬欲何为,团结山水寨。

寨长过我庐,意气甚雄粗。

青衫两承局,暮夜连勾呼。

勾呼且未已,椎剥到鸡豕。

供应稍不如,向前受笞箠。

驱东复驱西,弃却锄与犁。

无钱买刀剑,典尽浑家衣。

去年江南荒,趁熟过江北。

江北不可往,江南归未得。

父母生我时,教我学耕桑。

不识官府严,安能事戎行。

执枪不解刺,执弓不能射。

团结我何为,徒劳定无益。

流离重流离,忍冻复忍饥。

谁谓天地宽,一身无所依。

淮南丧乱后,安集亦未久。

死者积如麻,生者能几口。

荒村日西斜,破屋两三家。

抚摩力不给,将奈此扰何!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曹植
简介描述: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魏文帝曹丕之弟。中国三国时期文学家,诗人,音乐家。

曹植少年早慧,年十岁余,便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亦能文,援笔立成,深受曹操宠爱,几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饮酒无度失宠。曹操死后,曹植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的十几年里,多次被迫迁徙封地,初封平原侯,后徙临淄侯。曹丕、曹叡相继称帝后,屡遭迫害,创作了广为人知的《七步诗》表达当时的煎熬与愤懑。后被贬为安乡侯,又徙封陈王,最终因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郁郁死于壮年。

曹植在建安诗坛上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他在汉乐府古诗的基础上,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现存诗七八十首,是建安诗人中最多的。前期的诗歌以《白马篇》为代表,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后期因为生活的突变而导致诗风的转变,从以前轻松乐观、浪漫向上的情调改变为是忧虑、悲愤、抑郁和痛苦,代表有《赠白马王彪》等。除诗歌创作外,曹植的散文和辞赋写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著有《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等历代传通的名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