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离肠宛转

金朝元好问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白话译文

因思念远人而愁肠曲折辗转,本来粉黛不施更觉妆痕轻浅。双宿双飞情语呢喃的燕子,你们可知道我郎君行踪近远的消息?

楼前小雨连绵不断,绣有海棠花图案的帘幕里也透进春寒。杜鹃鸟一声声啼叫,似乎在说“春光消歇不如归去”,远望树梢之外是无数环列的青山。

词句注释

  1.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双调,八句,四十六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2. 离肠:离别的心情。
  3. 宛转:曲折,展转。
  4. 妆痕浅:既无心妆扮,妆痕也难掩瘦消面容。浅,即脂粉已褪色。
  5. 语燕:情语呢喃的燕子,一作“乳燕”。
  6. 消息知郎近远:“知郎近远消息”的倒装。
  7. 珊珊:本指玉佩声,这里形容风雨声。
  8. 海棠帘幕:绣有海棠花图案的帘幕。
  9. 杜宇:即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失国后精魂所化,在春夏之交,常彻夜不停啼鸣,其叫如说“不如归去”。

作品赏析

此词以委婉细腻的笔触,描述女主人公的相思情,表现了她内心孤寂愁闷与期盼的复杂情感。上片前二句上句写她为离愁缠绕而焦灼缭乱的心态,下句写情郎远去后,她愁肠欲断,衣带渐宽,郎不归,无心思梳妆打扮,乃至颜色憔悴。接下二句写她登楼盼望音信,所见却是一对雏燕飞来飞去,呢喃娇啼,软语欢歌,自由嬉戏,这更触动女主人的孤苦心灵,更添孤独寂寞之情。下片写时当暮春,细雨潺潺,轻寒似秋,身处其境,倍觉凄凉满怀。其中,“小雨珊珊”和“帘幕轻寒”刻画了主人公心理的独特感受,映照出她心头郁积而难以排遣的孤单和离愁,景随情迁,雨声和帘幕本来的声响和色彩,在主人公的心理上都改变了原来的质态,加重了主人公的愁苦。末二句杜鹃声中春去,春光不再,行人未归;收尾凭窗远望,“树头无数青山”,正所谓“行人更在青山外”。

全词先抒情,后写景,抒情则情中有景,写景则景中有情,通篇情景交融,流畅柔婉,语言清丽,韵味隽永。

此外,在艺术上,此词有三大特色。

首先是观察点的选择运用。词的开头两句,交代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点明相思题旨。读者可以看到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公,慵倦无聊,形容憔悴。接着下的描写,全以女主人公为观察点,用电影术语说就是“主观镜头”。下片由室内转向室外,隔着帘幕,看到珊珊的小雨,细细的雨丝,织成一片迷惘的愁绪。绣有海棠花图案的帘幕随风飘动。远处传来杜鹃的啼叫,循声望去,不见郎踪,只有平林外的一抹青山,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种主观的观察点,如同一根潜隐的情丝,把一个个意象连成一体,读者次第读来,会不自觉地移就主人公,更直接而深切地感受到主人公那孤独冷清的心理氛围。

其次是即景传情。这首词除开头一句外,几乎全是写景。然而由于主观镜头的运用,以“我”观物,故景物皆着女主人公之情绪色彩。暮春微雨,孤独庭院,是婉约词的典型意境。一个年轻的女子,独处闺房,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那成双的燕子飞来飞去,更衬托出她的孤独与凄凉。杜鹃是历来词人倾注情感最多的一种生灵,因为关于它有那美丽伤感的传说,因为它那悲切的啼叫,也因为它总是在花事凋零的暮春时节出现。词人利用这些积淀着特定情感的审美意象,使相思之情,见于言外。末尾两句使用了骈句,使词更为传神。

最后是文心的细腻,这和所要表现的细腻的情思是相应的。女主人公因相思而消瘦,容光顿减,铅华盖不住黯然之色,故曰:“瘦觉妆痕浅。”听燕子呢喃而想问讯郎君行踪,正足以见出女子的一片痴情。结尾的“树头无数青山”一句,显然是楼上远眺之景。词人对空间的准确把握使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了全词的真切感。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关心国家兴亡,关心百姓疾苦,在政治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此词大概是在金国被元人所逼得危在旦夕时所作,旨在借男女离情喻家国之感。

名家点评

  • 文艺理论研究室研究员李元洛:不免英雄气短而儿女情长。(《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

猜你喜欢

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

近现代 • 王国维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山花子·小立红桥柳半垂

清代 • 纳兰性德

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采得石榴双叶子,欲贻谁?

便是有情当落日,只应无伴送斜晖。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

感恩多·自从南浦别

唐代 • 牛峤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近来情转深,忆鸳衾。

几度将书托烟雁,泪盈襟,泪盈襟、礼月求天,愿君知我心。

春尽

唐代 •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木兰花·掩朱扉

五代 • 毛熙震

掩朱扉,钩翠箔,满院莺声春寂寞。匀粉泪,恨檀郎,一去不归花又落。

对斜晖,临小阁,前事岂堪重想著。金带冷,画屏幽,宝帐慵熏兰麝薄。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