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史馆夜直

金朝元好问

形神自相语,咄诺汝来前。天公生汝何意,宁独有畸偏。万事粗疏潦倒,半世栖迟零落,甘受众人怜。许汜卧床下,赵壹倚门边。

五车书,都不博,一囊钱。长安自古歧路,难似上青天。鸡黍年年乡社,桃李家家春酒,平地有神仙。归去不归去,鼻孔欲谁穿。

白话译文

形体和精神自言自语,呵斥着我前来问话。上天究竟为什么生下我,难道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偏颇。我事事都不够仔细,做事也拖沓,半生都在漂泊失意之中,甘愿遭受世人的怜悯。像许汜睡在下床、赵壹卧靠在门边一样。

书再多,都换不来,微薄的俸禄。仕途自古都很坎坷,难的跟上青天一样。年年在社日的时候招待朋友,家家新年期间与儿孙后辈朋友宴饮,快活地像神仙。归隐还是不归隐呢,又不想受制于人。

词句注释

  1.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史馆:指汴京国史馆。诗人三十五岁时任史馆编修。直:同“值”,值班。
  2. “形神”句:借用陶渊明《形影神》诗意。形神对话,实际是自己与自己说话。
  3. 咄(duō)诺:呵斥之声。汝:自指。
  4. 宁(nìng):疑问词,难道。畸偏:奇异偏颇。
  5. 粗疏:不周密细致。潦倒:散漫,拖沓。
  6. 栖(qī)迟:游息,引申为漂泊失意。
  7. “许汜(sì)”句:典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在荆州牧刘表处坐……汜曰:‘昔遭难,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借指名士遭难时备受歧视的悲哀。许汜(生卒年不详),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有国士之名,是吕布帐下的谋士。
  8. “赵壹”句:赵壹,后汉西县人,因恃才傲倨,不为时人所容,作《刺世疾邪赋》以讽世。赋中有:“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借指刚直者见弃小人见亲的不公平现实。
  9. 博:引申为换取。
  10. “长安”句:化自李白《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1. 乡社:农村社日简称。社日,即祭社神之日,一般在春、秋两季举行。
  12. “鼻孔”句:比喻为人所制。牛鼻上穿穴,以环贯之,谓之穿鼻。

作品赏析

上阕起句“形神自相语”借用陶渊明《形影神》的诗意,来抒发自己的感愤之情。形神之间的对话形态是“咄诺”的,这里用了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词“杯,汝来前”的散文笔法。借形神之间的对话展现诗人内心深处的压抑和愤懑。起笔就仿佛在较真了。接下来诗人连用许汜卧床和赵壹倚门两个典故对自己作一个总体认识和半世生涯的总结,词人借以自况,谓操守坚正,不仰人鼻息。但也因此更加“栖迟零落”了。

下阙进一步抒发诗人感愤之情,纵然是文籍满腹,却比不上一囊钱的作用,或者说,连一囊钱也换不来。仕途艰难,前程叵测,歧路纵横,举步维艰。表现了词人壮志未酬,不为世用的感叹。元好问在国史馆做编修,俸禄微薄,住处卑湿。诗人在《出京》诗中描写过当时的处境:“城居苦湫隘,群动日蛙黾”。诗人亲眼看到朝廷里奸佞高居要职,刚直有才之士沉于下僚,所以不愿意尘泥相污,时刻梦想着回到故乡。“鸡黍年年乡社,桃李家家春酒,平地有神仙。”便是表现了作者对于乡社田园生活的向往,词人借此表现自己不愿受微官羁锁,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归去不归去“”又表现了诗人心有不甘,表现了词人在“仕”与“隐”之间的矛盾和犹疑。

该词借形神咄诺对语,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仕”与“隐”的冲突,抒发了他在长久的压抑之下按捺不住的愤懑之情,以及词人虽有志于朝廷,但不愿奴颜谄媚,仰人鼻息,因有感于半世困顿,前路艰辛,而欲回归田园却又不能潇洒而去的矛盾心情。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5年),诗人在汴京国史馆当值时。其时,诗人远离家乡,任职国史馆并不得意,虽然在未出仕前常愤愤不平自己的怀才不遇,等到出仕为官,心情却十分沉郁。在夜值中,他浮想联翩,磊落难平二想到自己宦途的艰难,一生的失意,不禁感慨万端,动了归隐之念,于是创作该词。

名家点评

  • 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马银华《元好问词评析》:“在写法上,用典为不露痕迹,如‘著盐于水中’,审而得味。”

猜你喜欢

直玉堂作

宋代 • 洪咨夔

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月浸紫薇花。

祝英台近·北固亭

宋代 • 岳珂

淡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宋代 • 吴文英

湖山经醉惯,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又客长安,叹断襟零袂,涴尘谁浣?紫曲门荒,沿败井、风摇青蔓。对语东邻,犹是曾巢,谢堂双燕。

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舞歇歌沉,花未减、红颜先变。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宋代 • 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长亭怨慢·雁

清代 • 朱彝尊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

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