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唐代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白话译文

蜀州东亭,盛放官梅,你勃发诗兴,写出动人的诗篇,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

此时面对如雪之梅,自然遥遥相思,何况送客时,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

幸亏没有寄来折梅,以免勾起我岁末伤情;赏阅折梅,怎堪乡愁缭乱,思绪纷纷。

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得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词句注释

  1. 裴(péi)迪:关中(今陕西省)人,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交谊很深,晚年入蜀作幕僚,与杜甫频有唱和。
  2. 蜀州:唐朝州名,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市。
  3. 东阁:阁名。指东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庆市东。一说谓款待宾客之所。官梅:官府所种的梅。南朝梁何逊为官在扬州时,官府中有梅,常吟咏其下,故云。诗兴:作诗、吟诗的兴致或情绪。
  4. 何逊在扬州:典出《初学记》卷二十八。何逊,南朝梁诗人。钱谦益云:“天监六年,(梁建安王)迁使节,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则逊为建安王记室,正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诗。
  5. 此时: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末、二年(761年)初。雪:喻指梅。梅花色白,故以雪为喻。
  6. 春:一作“花”。可:一作“更”。
  7. 可自由:言恰好有闲情逸致,可观赏梅花。
  8. 岁暮:岁末,一年将终时。喻年老。言幸而未折梅见寄,免我起岁暮之感。
  9. 若为(wéi):怎堪。
  10. 乡:一作“春”。
  11. 江边:浣花溪边。
  12. 垂垂:渐渐。
  13. 发(fā):指花开放。
  14. 朝(zhāo)夕:时时,经常。《尚书·说命上》:“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又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重在抒情,感情深挚,语言浅白,始终出以谈话的口吻,推心置腹,荡气回肠,在杜诗七律中,算是别具一种风格。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拿何逊来比裴迪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何逊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诗人,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的诗句,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推崇。“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动诗兴”。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当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而诗人却庆幸未蒙以梅相寄,以免勾起伤感。他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他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自然白头,与梅花梅树棋手没什么相干。可怜这“江边一树”,也实在晦气,自家无端挨骂不算,还牵连得百里之外的东亭梅花,也被宣布为不受欢迎者。

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王世贞更有“古今咏梅第一”的说法(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九引)。原来,诗歌大抵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且越真挚越深切越好,王世贞立论的出发点,应该也是一个“情”字。这首诗写得委婉尽致,可见诗人迟暮情怀,复见其风流蕴藉。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岁暮或上元二年(761年)初春。当时杜甫在成都草堂闲居。裴迪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寄了一首诗《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已佚)给杜甫,表示对他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

名家点评

  •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老杜诗,自入蜀后又别,至夔州又别,后至湖南又别。此诗脱去体贴,于不甚对偶之中,寓无穷婉曲之意。惟陈后山得其法。
  •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子美《和裴迪早梅相忆》之作,两联用二十二虚字,句法老健,意味深长,非巨笔不能到。
  •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宋诗如林和靖《梅花》诗,一时传诵。“暗香”、“疏影”,景态虽佳,已落异境,是许浑至语,非关开元、大历人语。至“霜禽”“粉蝶”,直五尺童耳。老杜云:“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风骨苍然……足为梅花吐气。
  •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太唐突(首句下)。钟云:三句曲折多情,而骨气苍朴,不堕题咏劫(“幸不折来”二句下)。
  •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筏》:作诗必句句着题,失之远矣,子瞻所谓“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如咏梅花诗,林逋诸人,句句从香色摹拟,犹恐未切。……杜子美但云“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而已,全不粘住梅花,然非梅花莫敢当也。……此皆以不必切题为妙者。
  •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起得称情,中联亦宛妥沉着。王洙曰:“伤岁暮”“乱乡愁”,此梅之所以动诗兴也。逢梅得诗,彼此相忆,交情可见。周珽曰:中联神骨玉映,韵想葩流,最耐咀嚼。于鳞、元美所取正在此。郭明龙谓其爱之太过,将何者始当其意?
  •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此诗直而实曲,朴而实秀。其暗映早梅,婉折如意,往复尽情。
  •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上四答裴诗意,下四对时感怀。裴有早梅之咏,故以何逊梅诗相比。相忆句,和诗题忆寄。送客句,和诗题送客。玩第三联语气,必裴诗有不及折赠之句,故答云幸不折来,免伤岁暮。若使一看,益动乡愁矣。既而又自叹曰:此间江梅渐发,亦觉催人头自。盖当衰老之年,触处皆足伤情也。……杨德周曰:“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必如此,方不堕咏物劫。王元美以为古今咏梅第一。
  •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看老手赋物,何曾屑屑求工,通体是风神骨力,举此压卷,难乎为继矣。
  •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淡然。初不着题,的是早梅,后人何由可到?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无限曲折(“幸不折来伤岁暮”二句下)。
  •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上四,作呼体;下四,作应体。官亭梅放,“诗兴”遄飞,高怀不减古人矣。……意绪千端,衷肠百结。何图于五十六字曲曲传之?“可自由”三字,由自己善悲,意其亦尔,恰好呼动下截。本非专咏,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全不使故实。咏物至此,乃如十地菩萨,未许声闻、辟支问径。
  •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幽情婉调,别有风神。
  •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王阮亭云:本非专咏,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全不着迹。斯为大家。吴东岩云:用意曲折飞舞,自是生龙活虎,不受排偶拘束,然亦开宋人门庭。

猜你喜欢

踏莎美人·清明

清代 • 纳兰性德

拾翠归迟,踏春期近,香笺小迭邻姬讯。樱桃花谢已清明, 何事绿鬟斜亸、宝钗横。

浅黛双弯,柔肠几寸,不堪更惹其他恨。 晓窗窥梦有流莺,也觉个侬憔悴、可怜生。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衡州新学记

宋代 • 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

宋代 • 辛弃疾

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汉江临泛

唐代 •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