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行

唐代杜甫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白话译文

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

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问谁有来自胡与羌插在腰间的镰刀。

岂敢没有三千蜀兵,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

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词句注释

  1. “大麦”句:句法实本汉桓帝时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2. 集:即今四川省南江县。壁:即今四川省通江县。梁:即今陕西省勉县褒城镇。洋:即今陕西省洋县。这四州唐属山南西道。
  3. 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鲍照诗:“腰镰刈葵藿。”胡与羌:指党项、吐蕃等。这一句中,自具问答,上四字问,下三字作答。
  4. 部领:即部曲统领,犹部队,一作“簿领”。江山长:言路途遥远,策应不及。
  5. 托身:寄身;安身。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短小的七言歌行。此诗的开头两句很像汉桓帝时的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一下子即描绘出一幅农村荒生的悲惨图景,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唐代的社会面貌,其概括力是很强的。首句“大麦干枯小麦黄”典型地勾勒出当时农村一片荒凉的景象,显示了当时农民的困苦境况。“妇又行泣”,反映了当地妇女所受凌辱之痛。“夫走藏”,反映了当地男人不堪掳掠之苦。问题是谁给人民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诗人紧接着便正面地作了交代:“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这两人以感叹惊讶的语气说:在这东至集壁西梁大地区中,试问谁在收割麦子呢?还不是外来的胡人和羌人!此句言寇掳掠范围之广,充满着对敌寇的仇恨。诗人抓住“腰镰”收割这一典型现象,揭露了“胡与羌”侵扰内地的罪行,使其奸淫掳掠之惨状再现于眼前。这就充分地表露了人民对“胡与羌”的愤慨,也隐隐指斥了唐王朝的衰落而不能安边。为诗过渡到下面的议论和感叹作了铺垫。

诗的后半篇,“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两句,是伤蜀兵疲惫,鞭长莫及,无力制止“胡与羌”的侵凌。“三千人”,指调发援救集、壁、梁、洋四州,去山南西道一带逐寇的蜀兵,不是说蜀地驻军总共只有三千人。“岂无”二字含有讽刺之意,谓唐王朝失德败政,内乱不已,处处设防,军力分散,用于御寇的兵力已经没有多少了。这就写出了当年蜀中逐寇中众寡相悬、宾主不敌之势。这两句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部领辛苦”的深切同情,从而终于代为他们说话:“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归故乡。”这就说出了蜀兵和广大人民的愿望,表达渴望安定和平的心情。为此结束全篇,言外无穷剀切,既含蜀兵因人少疲惫,难于与党项、吐蕃争锋,不愿白白送死,而盼望还乡生产的意味,也说出了“走藏”之夫的典型心理,他们因怕抓去当兵而逃离乡土,不能不盼望还乡。显然,这殿后两句可以说最真切地写出了当时蜀中人民望治厌乱的情绪。所以,浦起龙认为这首诗,实际就是一首“代为遣调者之言”的《麦谣》,指出仇兆鳌认为这诗是杜甫自已“思东归以避之”,为“了无意味”(见《读杜心解》),是很有见地的。

这首诗是一篇叙事之作,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全用白描,无一藻饰词语,诗短小而精悍,充分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情感,可以说是毫不牵强地寓感慨于叙事之中的,读后耐人寻味,有一种语浅情浓之感。诗的最后情感强烈,而有节制,使用“安得”二字,巧妙地把美好的愿望和难得”的现实对照起来,欲抑先扬,欲摘故纵,比平铺直叙的渲染或夸饰,更具感人的力量。当然,这种撼人的艺术手法是诗人从《诗经》中取得借鉴的。如《诗经·卫风·伯兮》中的“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就是明知丈夫不能回还,而偏想以物疗忧,以表达不能忘优的一种手法。这里,诗人明知“蜀兵”和“走藏”之夫不可能回归故乡,而偏要说“如鸟有翅”、“托身白云”,深层次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朝政的失望之情,其意味不仅是深长的,而且在艺术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创作背景

杜甫因战乱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岁暮来到成都,没想到蜀中社会亦不安宁。据《新唐书·党项传》载:“上元元年,与浑、奴刺连和,寇宝鸡,杀吏民,掠财珍,焚大散关,入风州,杀刺史萧拽……明年,又攻梁州,刺史李勉走,进寇奉天,大掠华原、同官去。”宝应元年(762年),党项、奴刺寇梁州,吐蕃陷秦、成、渭等州。史书对吐蕃等这年侵扰陇蜀的时间记载不详,而从杜甫写的这首诗来看,当在夏收五月间。当时正是麦熟时节,吐蕃、党项、奴刺等的贵族统治者即武装其部族前来抢收。当地农民们辛辛苦苦地从初冬忙到初夏,劳动所得的果实被一抢而空。他们不但掠夺农作物和财产,还掠掳丁壮,侮辱妇女。这就使人民落到了难于生存地步。但是,由于抽调兵力全力对付安史叛军,当地驻防唐军既少,又疲于奔命,不能保护人民。当时,杜甫在成都尹、东西川节度使武幕中任参谋,比较了解情况,有感于此,便写了这首可补史书不足的《大麦行》。

杜甫写这首诗的用心是良苦的。诗人关心国事、热爱祖国、同情人民,面对朝廷无力保护人民、安定社会的现象,不能不义愤填膺而又不能直截了当地说话,就只能以诗寄托愤慨,来追究致乱之本而婉转地讽刺唐王朝安边了。这是因为诗人身在节度幕中,深知地方军力不济,加以对严武比较了解,知其将オ,也理解责任不在他,却也需要引起他对事态的密切注意,这可以说是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名家点评

  • 明·胡应麟《诗薮》:“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三语奇绝,即两汉不易得。子美“大麦下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问谁腰镰胡与羌”,才易数字,便有汉唐之别。
  •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汉桓帝时童谣云:“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杜《大麦行》全袭其语,《兵车行》句调亦本此。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大麦行》,忧边寇而作也。腰镰刈麦,出自胡羌,徒赍盗粮耳。蜀兵三千,鞭长不及,故思东归以避之。蔡曰:《汉书》:桓帝时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每句中函问答之辞,公诗句法盖原于此。
  •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类本》云:前四句如童语。
  •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大麦行》,大麦谣也。曷言乎谣也?代为遣调者之言也。……今借蜀兵之口,反其意而歌之。谓梁州之民,被寇流亡,诸羌因粮于野,客兵难与争锋,思去而归耳。刺寇横,伤兵疲,言外无穷恺切。仇氏误认托身归乡为自欲避之。了无意味。且公在蜀中,与梁州风马牛不相及。

猜你喜欢

弱柳好花尽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满身兰麝扑人香。狂么狂,狂么狂?

终南山

唐代 •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妙赏亭

明代 • 祁彪佳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曲江

唐代 •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极浦烟消水鸟飞。离筵分首时,送金卮。渡口杨花,狂雪任风吹。日暮天空波浪急,芳草岸,雨如丝。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