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叹

唐代杜甫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白话译文

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升起,中午时太阳正当头顶,火辣辣的。

太阳晒透厚厚的土地.酷热难熬,能有什么法子释放这难忍的闷热?

上天久不打雷降雨,莫不是号令反常了?

即使降雨也无法滋润万物,因为田地都已经干得尘土飞扬了。

飞鸟,还有池鱼,皆因干旱和酷热而死了。

万民仍然流离失所,举目望去,田园一片荒芜。

黄河以北大片地区,现在都变成叛军的巢穴。

动乱使人想起幽蓟二郡,唐王朝的军队如今在哪里呢?

我忧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心情很不舒畅。

抚今思昔,叹当朝没有贞观时期那样的贤臣良相。

词句注释

  1. 陵天:升上天空。陵天经:一作“经天陵”。中街:古人指日行的轨道。此指太阳当顶直射。
  2. 朱光:日光。彻厚地:晒透大地。
  3. 郁蒸:闷热。开:散释。
  4. 上苍:苍天。
  5. 乖:违背,反常。
  6. 濡:湿润。
  7. 埃:尘土。
  8. 涸:水干枯。
  9. 万人:百姓。流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10. 唯蒿莱:田园荒芜景象。
  11. 大河:黄河。
  12. 化:一作“尽”。虎与豺:喻安史叛军。
  13. 幽蓟:幽州(范阳郡)和蓟州(渔阳郡),安史叛军老巢。
  14. 未谐:指心情不愉快,不安稳。
  15. 眇然:遥想。贞观:唐太宗年号。贞观之治为唐初盛世。
  16. 数子:指贞观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偕:同。

作品赏析

《夏日叹》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这次旱灾,后半部分写战乱,并对天灾人祸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极言民生疾苦。诗中说,久旱无雨,田地里干旱得尘土飞扬,湖泊池塘都干涸了,飞鸟缺水而死,鱼儿干涸而死,成千上万的灾民逃荒流散,一片荒凉景象。这个时候,河北一带仍然被安史叛军占据,叛军就像豺狼虎豹,凶暴横行,残害人民,而朝廷军队连影子都看不见。杜甫认为天灾人祸都与朝廷的政策失当和腐败无能有关。他说:“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拿贞观之治与现实作比较,显然唐肃宗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平定和大治天下,唐肃宗身边的那些大臣,也无法与贞观年间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相比,如今的朝廷是令人失望的。

全诗先写太阳照耀郁蒸难开,在请问苍天无雷时似乎也在暗示朝政失度;次写旱灾严重程度和百姓流亡生活,兼及安史之乱仍未并息的时局现状。在这种天灾人祸的现实中,诗人对案不能食之余想到的是今昔的对比,诗的末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朝政的不满。

旱灾接着饥荒,在华州的生活十分艰难,现实政治又是如此让人失望,司功参军的职务也不能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更谈不上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了。于是,在立秋后不久,杜甫毅然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开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当时杜甫在华州。那一年四月,关中大旱,造成严重灾荒,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长安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已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失去了信心,悲天悯人,忧时伤乱,因作此诗以抒怀。

名家点评

  • 清·卢元昌:李辅国专掌禁兵,事无大小,制勅皆其所为。诗云“号令乖”,指此。宰相李岘言辅国专权乱政,辅国忌而罢之。若李揆执子弟礼于辅国,呼为五父。吕諲、第五琦,率皆碌碌庸臣。此所以思贞观诸贤也。(陈贻焮《杜甫评传》引)

猜你喜欢

陶征君潜田居

南北朝 • 江淹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唐代 • 崔颢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

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

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

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

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

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

长沙过贾谊宅

唐代 •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湖州竹枝词

元代 • 张雨

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捣练子·夜捣衣

宋代 • 贺铸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