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唐代杜甫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萧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处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白话译文

走进刘单家厅堂,一抬眼就看见山水屏障,其枫树之生,烟雾之起震撼人心。

刘单刚画完了描绘奉先县的《赤县图》,又乘兴画出了这幅充满隐逸情趣的山水障子。

画师虽然很多,但是一个好的画师确实很难得的。

从刘单呕心沥血画山水障子来看,可知他是酷爱绘画艺术的。

刘画水平超过了杨契丹、祁岳和郑虔等著名画家。

所画山水神奇秀美,逼似玄圃和潇湘。

看了画中境界,不禁使自己仿佛回到早年游过的天姥山又听到了猿猴凄清的叫声。

回想前夜刘单作画时大风大雨,好像是惊动了蒲城的鬼神。

刚做好的山水屏障墨迹未干,让人联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春天归来,野亭外长满了野花野草,水中的孤舟上,渔翁正趁着暮色钓鱼。

水非常清澈,也非常的深,水面非常开阔,倾斜的小岛上景物细致入微。

屏障上的江岸还有竹林,沿江生长的斑竹活灵活现。

刘单天生聪慧,又非常的喜爱作画。

现在有两个儿子,挥笔洒墨也无人可比。

大儿子绝顶聪明,能在悬崖里画上老树。

小儿子心窍机灵,相貌还如同童子一般。

若耶溪,旁边有云门寺,风景优美。

我被刘单所画盛景吸引,不禁心驰神往,忽有归隐的想法。

词句注释

  1. 山水障:即画有山水的屏障。
  2. 不合:不该。
  3. 底:什么,为什么。
  4. 君:指刘单。
  5. 扫却:画成。扫,有一挥而就的意思。
  6. 赤县:唐时京都所辖的县称赤县,此指奉先县。
  7. 沧洲:滨水之地,古时常用以称隐士居住的地方。
  8. 此:指山水障。
  9. 融心神:全副身心都用进画里,即呕心沥血作画。
  10. 重毫素:重视绘画,酷爱绘画。毫素,毛笔和素绢,都是用来绘画的。
  11. 祁岳:与杜甫同时的著名画家。《图绘宝鉴·补遗》说他“工山水”。
  12. 郑虔:杜甫好友。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二说他“善画山水,山饶墨,树枝老硬”。
  13. 笔迹:指绘画技法。
  14. 杨契丹:隋朝名画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说他官至上仪同,列为“上品中”。
  15. 玄圃:一作“县圃”。传说为昆仑山巅名,乃仙人所居之处。
  16. 潇湘:指湖南的潇水、湘江,潇水在零陵县人湘江,合称“潇湘”。
  17. 悄然:不知不觉貌。
  18. 天姥:山名,在今浙江嵊州东、天台西北。杜甫早年游吴越时曾到此,《壮游》诗有“归帆拂天姥”之句,可证。
  19. 清猿:猿的叫声凄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渌水荡漾清猿啼。”
  20. 反思:回想。
  21. 蒲城:即奉贤县旧名。因唐睿宗李旦死后葬于蒲城西城西北之桥陵,遂改名奉先。
  22. 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气。
  23. 障犹湿:是说墨迹未干。
  24. 真宰:指天神。
  25. 春还:春回大地。
  26. 暝:暮夜。
  27. 沧浪:多用于形容水包极清。
  28. 青溟:青色的大海。
  29. 欹:倾斜。
  30. 侧:旁边,不在中央。
  31. 秋毫末:指所画岸、岛等景物细致入微。
  32. 湘妃: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舜死后,二妃痛哭。泪珠洒落在竹子上形成斑点,名湘妃竹。
  33. 33.鼓瑟:语出《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湘灵,即湘妃。
  34. 34.刘侯:指刘单。
  35. 35.天机:犹言灵性。
  36. 36.入骨髓:是说酷爱作画。
  37. 挥洒:挥笔洒墨,指作画。
  38. 莫比:无人可比。
  39. 聪明到:犹言绝顶聪明。到,至、极。
  40. 心孔开:心窍机灵。
  41. 貌:描画,描摹。
  42.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若耶山下。
  43. 云门寺:临若耶溪,风景优美。杜甫年轻时曾到此。
  44. 胡为:为什么。
  45. 泥滓:泥垢,比喻俗世。
  46. 青鞋布袜:隐者所服。

作品赏析

这首咏画长歌的开端,确实来得突兀,令人惊奇。南宋时,杨诚斋就指出这是惊人之句。虽是惊人,但并非没头没脑地虚张声势,而是合情合理的实叙起因。天宝十三载秋,杜甫因长安米贵,送家属到奉先县寄居,才有机会见到刘少府和他画的屏障,这不但使我们知道刘少府名单,更对我们理解这开端大有好处。杜公去拜访刘县尉,走进他家厅堂,一抬眼就看见山水屏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拿现在流行的术语来说,就是主人震撼人心的作品,对杜甫这个审美主体所发生的效应。这屏障一下子就能把眼力很高的杜公摄住,足见其绝非凡笔。枫树之生,烟雾之起,又用语言画出了画的真实生动,使人目眩心移,惊奇赞叹。从诗的章法看,开端这两句,就足以笼罩全篇。

惊奇赞叹之际,杜公自然要向主人问起屏障的来由。所以接着“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唐朝人画画,是不兴题款的,更没有题上“某某图”或一段诗文,所以杜公因问而得闻。“扫却”是落笔迅疾,足见刘少府绘事之精熟。唐人山水画中,也就有写实的,如杜公后来在成都所咏“蜀道地图”。先画赤县图,引起了画兴,于是“乘兴遣画沧洲趣”,这不拘泥于实景的写意,画家的精神自由,情趣酣畅,技巧也就能充分发挥。“沧洲趣”这三个字,实是全篇之眼,亦即主题思想之所在。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沧洲趣”就是与仕宦之情相对立的隐逸之趣。这首歌行写到的三方面,一是画家刘少府,二是他的作品山水障,三是诗人自己,这三者都由沧洲趣绾合在一起。

“画师亦无数”以下六句,算是第二段,赞美刘少府是难得的画家。这赞美分三层说,一层说画师虽多,好手难遇。而你这画使我心神俱融,足见你极重绘事,功力深厚,不愧好手。二层说当代名家祁岳、郑虔都赶不上你。三层说即使是前代名家杨契丹,你也远远超过了。三层递进,越赞越高。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杨契丹的画列为“上品中”,那么,刘少府就该是“上品上”了。刘少府可能就是后来代宗时被宰相元载援引的礼部郎中刘单,然至今没有发现有关他善画的记载。

盛赞画家其人,接着便落实在画上,“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从大处着眼,写屏障山水的奇妙入神。这画中的山水是不可实指,难以名称的,“得非玄圃张,无乃潇湘翻”,于是以怪叹的语气喝起,昆仑山颠的玄圃是仙人所居,流向洞庭的潇湘也是神人所在,玄圃的山分裂到画上,潇湘的水翻腾在画上,这种神奇超妙可以想象而难以言传。如果光是这样比譬,还是虚了一点,接着进一步坐实:“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似已闻清猿”。诗人这一坐进去,令人有了恍如眼前的感觉。宋时黄山谷就化用此意,写了一首题画诗:“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画的神妙,形容到此地步,也算到顶了。殊不知到顶还要上天“及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画能移人还不算,更神奇到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而且借用本地风雨,说得煞有介事,活龙活现。于此,我们不得不惊叹杜公诗思之瑰奇,这样写法也沾溉后人不浅。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梦入神山教神妪……石破天惊逗秋雨”,便是从此化出。如此的浪漫夸张,之所以令人神往,在于“元气淋漓障犹湿”,画上水墨的渲淡变幻便是它生发的实处。

杜公不愧是卓越的鉴赏家,他不但能深赏画趣,深通画理,而且还深知画法。上面八句勾出了全幅屏障的大势“野亭春还杂花远”以下六句,便描绘了画中的细节,这样的顺序,也是和一幅山水的创作过程是一致的。“野亭春还杂花远”,是陆地近景,“渔翁瞑踏孤舟立”,是水中近景,“沧浪水深青溟阔”是水的中远景,“欹岸侧岛秋毫末”是水边远景,“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又是水边的近景。能辨清竹子的种属,必须是画的下方近处。这六句写法之妙,不仅看出山水的回环交错,近细远略,而且还使我们仿佛随着杜公仔细观赏时视点的转移。

“刘侯天机精”以下至篇末,犹如作画最后收拾点缀,毫发无憾,总束全篇。“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照应前面“知君重毫素”,说刘天资颖异,又喜爱绘事至于刻骨沦髓,工力之深,不言而喻,这就点明了他的画出神入化的原因。“两儿郎”六句,人与画同时补收,俱臻完美。一位艺高当代的画家还有两儿克绍箕裘,一幅神奇的山水屏障添上老树山僧和童子丽更饶情趣,都使人心悦意快,笔锋一转,说到诗人自己。“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这看起来,似乎收得太突然,前代评家们都说到这点,但未说出所以然。其实,只要明白杜公通篇都没有离开画面,也就不会感到突然了。

全诗或虚或实,波澜层出,生动传神,笔力饱满,脉络分明,实为古代题画诗中的珍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奉先县在长安东北二百多里,县令为杜甫妻子杨氏的族人。当时长安秋雨成灾乏食,杜甫遂将妻子儿女送往奉先暂住。在那里他认识了善画的县尉刘单。这首诗为题画诗,诗人为记录刘单父子画山水屏的技艺和经过,使人如睹名画,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宋代许彦周《诗话》:“画山水诗,少陵数首,无人可继者……苕溪渔隐曰:少陵题画山水数诗,其间古风二篇尤为超绝。荆公、东坡二诗悉录于左,时时哦之,以快滞懑。”
  • 宋代黄彻《巩溪诗话》:“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七诉天应泣。”……此皆穷本探妙,超出准绳处,不特状写景物也。
  •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诗有惊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 明代钟惺《唐诗归》:钟云:唐突得妙。钟云:追写冥理,疑畏交集。钟云;从何处插入。
  •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起便见画得妙,“得非”“无乃”“悄然”“已似”并“裂”字、“翻”字,便入画妙;“野亭春还”四句,描写兴致;“若耶”“云门”,见画中景象仿佛。徐中行曰:亦奇,亦脱,是何等气韵生动,摹拟逼真!蒋一梅曰:信口拈来都妙,自有画意。末,动人谋隐之思。周启琦曰:诗成画外之意,画写意外之情:妙得诗画三昧。
  • 明代王嗣奭《杜臆》: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社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见其气韵。乃“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从天而下;已而忽入“前夜风雨急”,已而忽入“两儿挥洒”,突兀顿拌,不知所自来,见其骨法,至末因“貌山僧”,转“云门若耶”、“青鞋布袜”,阕然而止,总得画法经营位置之妙。而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真是下笔有神;而诗中之画,令顾、陆奔走笔端。
  •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是“新画”。皆有“新”字在。大概写。跌断,插人四句。新障变化曲折,并奉先少府亦不漏略。言其明。言其暗。言其平。言其侧。“野亭”以下六句细写,逐层不乱。带叙。画其高处。画其下处。四句又将大处细景补出。暗应“新”字结。
  •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中间“反思前夜风雨急”四句,向笔墨通神处一衬,将前后实写底俱映得灵异深沉,此以虚运实之妙。
  • 清代乾隆皇帝《唐宋诗醇》:起处飞腾而入,末则余波绵邈,中间忽然顿挫,刻意奇警,与李白《同族弟烛照山水画壁歌》用意正同而各极其妙。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惊风雨、泣鬼神意,写来怪怪奇奇,不顾俗眼。见画时思游名山,神游题外(末句下)。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
  •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突兀。张上若云:以画作真,落想甚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诗亦若有神助。邵子湘云:忽接景语,妙。指点极缥渺。结到移情处,宛入真境,神游题外,尤觉去路邈然。字字飞腾跳跃,篇中无数山水境地人物,纵横出没,几莫测其端倪。
  •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沧浪水深青溟阔,攲岸侧岛秋毫末。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等句,笔底烟云,透出纸背,无能继者。
  •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章法作用,奇怪神妙,此为第一,韩、苏以下无之。起突写二句,妙。下始接叙画,已奇矣。“画师”以下,接叙人,作两层跌入。“得非玄圃”数句,又接写画,乃遥接“烟雾”句下也,却隔两段。“耳边”句,随手于议写中起棱,“反思”四句棱汁。“野亭”六句又接写画,乃遥接“闻猿”句下也,却隔一段。“不见”二句,又于写中起棱。“刘侯”一段铺叙,乃接“杨契丹”句下也。每接不测,奇幻无伦。“若耶”四句,另一意作结,乃是兴也,远情阔韵。
  •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突兀则气势壮,翻腾则波澜阔,逸宕则神韵远:诸法备矣。须细细揣摩。

猜你喜欢

朋党论

宋代 •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乱石

唐代 • 李商隐

虎踞龙蹲纵复横,星光渐减雨痕生。

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

出居庸关

清代 • 朱彝尊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

蓝田县丞厅壁记

唐代 • 韩愈

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丞之设,岂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千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始至,喟曰:“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则尽枿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

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㶁㶁循除鸣。斯立痛扫溉,对树二松,日吟哦其间。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

与崔策登西山

唐代 • 柳宗元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

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

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篠。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

生同胥靡遗,寿比彭铿夭。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

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

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