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唐代王维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白话译文

皇子远离京城,帝王下诏允许借翠微宫避暑。

隔着窗户云雾沾染在衣服上,卷起幔帐,山泉映在镜中。

树林下面水声伴着喧闹的言语欢笑声,岩石间的树木遮蔽了房屋的窗户。

就是神仙的居所也未必胜过这里,又有什么必要像王子乔那样吹笙羽化飞入碧天呢。

词句注释

  1. 敕:帝王的命令、诏书。九成宫:唐代宫名,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西的天台山,原为隋代的仁寿宫,隋文帝避暑之处,每年春往冬还。唐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修缮旧宫以备避暑,改名九成宫。
  2. 帝子:帝王之子,此处指岐王。丹凤阙:帝阙,京城,泛指帝京宫室。唐大明宫南面有五门,正南门称丹凤门。阙为门前两边的楼台。
  3. 天书:天子的诏命,帝王的诏书。翠微宫:唐代宫殿名。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于终南山造太和宫。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废,二十一年(647年)重行修建,改名翠微宫。
  4. 幔:张在屋内的帐幕。
  5. 房:窗根、窗户。栊:窗上的木格子。《汉书》颜师古注:栊,疏槛也。古时窗户是木式框架结构,富有人家的房屋窗户上往往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
  6. “何事”句:谓不必到天上去寻仙境。吹笙,周灵王太子被后人称作王子乔,喜欢吹笙,后来乘白鹤随道士而去。此处“吹笙”为化用典故,指成仙。笙,管乐器名,用苦羊根长短不同的鲁管制成,以口吹奏。一作“箫”。秦穆公时入萧史善吹簿,能引来孔雀白鹤。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他,后来吹箫竟然引来凤凰,穆公为他们修建凤凰台。夫妻二人后来皆随凤凰飞去。

作品赏析

王维以山水田园诗最为今人称道。实际上,王维的宫廷诗作也非常出彩,如《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就是千古流传的名作,还有这首《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也很出彩。

此诗题中“敕”字点明皇帝下诏,借给岐王九成宫,用来避暑。题中“应教”二字点明此诗为应诸王之命而作的诗文。如果是奉皇帝之命作诗,则为“应制”“应诏”诗;应太子之命作诗则为“应令”诗。

首联叙事,言岐王奉诏离开京城去九成宫避暑。这里的“翠微宫”非实指终南山之翠微宫,而是以“翠微”为形容语,直称九成宫。此联将诗歌的本事叙述得非常清晰,用词典雅,且这些典雅之词,合事合景。“丹凤阙”中“丹凤”与“帝子”呼应,而“翠微宫”中“翠微”二字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引出下文之景。山气青苍叫“翠微”,九成宫建在山上,以此相称,便微透一股青翠幽静之气,既与题目的避暑相切,又开启下文的铺开描写,有曲径通幽之妙。

颔联、颈联集中写九成官消暑胜地的景致。白云绕窗,并从户牖的缝罅中偷袭入来,沾惹衣上;卷起帘幔,对镜理妆,山泉的投影即在镜中,则窒面悬瀑可知。瀑水投下峡谷,谷在林封树掩之中,透过密林,传来欢声笑语般的哗哗水声;而重重房室都在岩围绿荫之中。四句把“翠微”二字具体形象化,写出一个云拥雾绕、树抱水环的胜境,如登仙界。山中云雾、山泉、树林、殿阁景色虽美,但诗歌的韵味,其实更多的是靠作者妙笔点化。不写云雾之缥缈,反写云雾沾染衣襟。云雾隔窗湿衣,山中云雾弥漫之景,已是暗中写出;卷起帷幔,正见山泉倒影镜中,将山中美景写得极具情趣。山景如画,“衣上”“镜中”之笔,则画出景中人来,可谓“妙笔生花”之“花”了。诗人所感受到的山中之凉爽,山景之趣味,非常巧妙地传达给了读者。树林下,潺潺水声交织着欢声笑语,传达出避暑客人之心情欢畅;岩石、树木间隙,精美的窗栊若隐若现,诗人在展现这些美景的同时,还赞美了宫殿选址巧妙,品位高雅。

尾联即承上以夸耀收结。诗人赞美九成宫能与神仙居所相媲美,甚至更胜一筹。在此避暑,不思成仙。“吹笙”成仙之笔既化用了王子乔的典故,又暗合了岐王的身份。诗中胜于仙家的宫阙,饶富趣味的贵族避暑生活,透露出一种大唐盛世之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王维在长安游历,曾随岐王在九成宫避暑,应岐王之命作诗。九成宫最早是隋文帝的离宫(不在都城的宫殿),名“仁寿宫”,唐太宗修复并扩建,改名“九成宫”,言其宫殿有“九重”之雄伟。九成宫在开成元年(836年)被洪水冲毁正殿之前,经常有皇帝、宗室来此避暑。

名家点评

  •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顾云:句法天成,更不可易。起语叙事从容曲尽,下联便见九成景物。结乃费咏,便成收束。
  • 明·许学夷《诗原辩体》:摩诘七言律,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
  • 明末清初·金人瑞《圣叹外书》:云雾通窗,山泉入镜,此是极写所借之地暑气全无,清凉隔世,正特为题中“避暑”二字。
  •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写景融情入妙。蒋一梅曰:玄思豁语不凡,结佳。
  •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右丞诗中有画,如此一诗,更不道李将军仙山楼阁也。“衣上”字、“镜中”字、“喧笑”字,更画出景中人来,犹非俗笔所辨,八句用吹笙事始切。
  •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起二句破题甚细,不似鲁莽疏漏。帝子,岐王也,先安此句,次句“借”字乃有根。中四句突写九成宫之景。收句乃合应制人颂圣口吻。
  • 清·屈复《唐诗成法》:辉煌正大中有典丽清新之致。全无笔墨痕。
  •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画亦难到(“卷幔山泉”句下)。处处切避暑意,设色直令心地清凉(“岩间树色”句下)。
  • 清·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对叠起最好,后人多不解此法。鲜润清朗,手腕柔和,此盛唐之足音也。顾(可久)云:颔联宫上景,颈联宫下景。又云:使太子晋事翻案,清新俊逸。
  • 清·谭宗《近体秋阳》:“何处”二字是实有所闻语,又似若有所闻意,意圆而句老。
  •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读之忘暑,当不仅赏其吐属之秀(“卷幔山泉”句下)。

猜你喜欢

柳梢青·花朝春分

清代 • 顾贞观

乍展芭蕉。欲眠杨柳,微谢樱桃。谁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

花前倍觉无聊。任冷落、珠钿翠翘。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

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

宋代 • 朱淑真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 •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解连环·怨怀无托

宋代 • 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王维
简介描述:

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