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别者

唐代王维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白话译文

排列在青青杨柳的路上,正在送别远去的亲人。

是爱子宦游要去燕赵,高堂上还有他年迈的双亲。

不离家无法把双亲奉养,离家去又新忧殷殷。

情意恳切地把兄弟嘱咐,恋恋不舍地面对相送的乡邻。

都门祖帐中饮过了饯行酒,从此就告别了亲属和友人。

洒泪去追赶前面的同伴,怀着悲伤启动远行的车轮。

车马人从渐渐不能望见,车马后面不时扬起灰尘。

我离开家乡日子也已很久,见到这情景不禁泪水满巾。

词句注释

  1. 杨柳陌:路旁栽杨柳的道路。多用指分别之处。陌,田间小路。
  2. 燕赵:燕赵都是古国名,地点都在河北。这里泛指河北诸郡。
  3. 高堂: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故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
  4. 不行:不行进;不前进。
  5. 百忧:种种忧虑。
  6. 切切:再三叮嘱,恳挚、深切之意。
  7.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8. 都门:都,都城。门,城门。都门,这里指都城。帐饮:谓在郊野张设帷帐,宴饮送别。
  9. 前侣:前面的同伴。
  10. 征轮:远行人乘的车。
  11. 车徒:车马和仆从。指游子及其仆人。徒,一作“从”。
  12. 吾:一作“余”。久:一作“者”。

作品赏析

王维有诗《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陌上新离别,苍茫四郊晦。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与这首《观别者》诗同一机杼。只是这首《观别者》写法上很别致。它借陌上人的惜别,来表现自己的宦游之悲。

古人 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青青杨柳陌”起句就点题,已见伤别之意。青青河畔,杨柳陌上,依依别离。似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之风,又宛若“杨柳依依”之韵,离别之境,自然而现。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爱子”一游,或为生计,或为功名。尚有高堂,已是老亲,不能舍弃高堂于不顾。一“爱”字,一“老”字,各种情境,只有画中人懂得。心念老亲,然生计所迫,远游原是那般无奈;此行远去,尚不知明天深浅,自然又有新的忧愁升起。此番远游,归期难料,然心中那个“孝”字,又该如何书写。切切转向兄弟,满腔的心思,托付于手足之上;依依而望,对父母的牵肠挂肚,都诉诸四邻。都门帐饮,饮毕作辞,心底仍是万千不舍,一一惜别那熟悉的脸庞。同伴早已动身,飞奔而去,再停留怕是要追赶不上,只得挥泪阔别,迈向前方,而那转身的瞬间,早已是两行滚烫的泪花。转眼间,已然望不见“车徒”,唯留下滚滚的行尘,淹没了远去的身影,那远眺的双眸,目送着远方消逝的身影,早已是老泪纵痕。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诗中所着力描写游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句句伤情,感情细腻深厚。

全诗除了最后两句,都是抒写“别者”之情,而最后“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两句点明诗人实际上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作诗,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内心的触动,亦随着飘扬的尘土,沾湿了衣襟。诗歌重点渲染的是“别者”的两难抉择:一方面需要收入来赡养家中的父母,另一方面又舍不得离开父母、兄弟、朋友、四邻,实际上是身处一种“不得不远行”的境遇。作者此时也在异乡不能回家,而不能回家的原因,也是非常无奈。

创作背景

诗人看到别人送别的场景,触目伤情,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歌。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济州做仓库管理员时所作,作者不愿意任此差事,但舍弃朝廷官位对自己前途的影响难以预估。

名家点评

  •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切切”两语妙绝,写得此意出。
  •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观别者与自家送别,益觉难堪,非深情人不暇命如此题。钟云:情真事真,游人下泪,不须读下二句矣(“不行”二句下)。钟云:贫士老于客游,方知此境(“切切”句下)。
  •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汝询曰:浅浅说,曲尽别思,觉雕琢者徒苦。又曰:说他人,其切乃尔,己怀可知。《阳关》所以绝唱。
  • 清·吴乔《围炉诗话》:右丞《观别者》云:“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当置《三百篇》中,与《寥莪》比美。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只写别者之情,“观”字只末二句一点自足。
  •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入情入理(“不行”句下)。“观”意一点便是(“余亦”句下)。

猜你喜欢

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

五代 • 孙光宪

好风微揭帘旌起,金翼鸾相倚。翠檐愁听乳禽声,此时春态暗关情,独难平。

画堂流水空相翳,一穗香摇曳。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

樱桃花下

唐代 • 李商隐

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

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清平乐·东风依旧

宋代 • 刘弇

东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

伤仲永

宋代 •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维
简介描述:

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