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邵尧夫年老逢春

宋代司马光

年老逢春春莫咍,朱颜不肯似春回。

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处开。

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

白话译文

年纪老大又逢春天,春天呵,你不要嘲笑人已老年,青春的容颜本不肯像春天一样总是返回人间。

因为多病,我早都无心醉饮,不解愁的花儿却随意开得鲜艳。

厌倦了漫游,任碧草长满荒芜的小径,空寂庭院懒得清扫,由它青苔生遍。

只有和你相见谈笑能令我常觉欣慰,我等待你乘车从大路来到我面前。

词句注释

  1. 邵尧夫:邵雍(1011年-1077年),北宋理学家,字尧夫,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业。
  2. 咍:嗤笑。
  3. 朱颜:容颜。
  4. 解愁:排解忧愁或愁闷。
  5. 从:任从、任随。碧草:青草。
  6. 懒扫:一作“慵扫”。
  7. “坐待”句:谓等待邵雍乘车前来,司马光《邵尧夫许来石阁久待不至》诗云“林间高阁望已久,花外小车犹未来”,《宋史》邵雍本传说他“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陌,路。

作品赏析

首联点题,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春天充满希望、朝气。但偏偏是在诗人生命的暮年。春天带来的喜悦毕竟掩不住人生迟暮的伤感,因为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是不会像冬去春来一样返老还童的,所以诗人希望春天莫要见怪。看似幽默的语句中实则饱含几多心酸,几许无奈。

颔联写诗人的身心状况。‘牺因多病无心醉”写自己年老多病,不能贪恋酒杯。“花不解愁随意开”,花开带给诗人的不是欣喜,而是更多的烦闷。诗人怪花到处乱开,蛮不讲理之中可以想见诗人内心的烦躁:身体上经受着病痛的折磨,内心由于政治的失意而满腹忧愁,也难怪诗人对着明媚的春光却无动于衷了。

颈联写诗人的生活状态。身心疲倦地沿着没人修理变得杂草丛生的小径漫步,一个“倦”字,写出了诗人的内心体验,常年在政治斗争的阴影里,令诗人身心疲倦:在洛阳期间,内心始终不能得到解脱,漫步于春光碧草之中,仍然不能令其感到放松。“空庭懒扫自苍苔”更是“倦”字的延伸,因为疲倦,懒于做事,所以庭台上才会布满苍苔,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这里的生活并不尽意,他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人,更像是一个暂居此处的客人。虽然身在朝野,心却依然留在朝中,也难怪要如此郁郁寡欢了。

尾联写了诗人和邵雍的友谊。在内心如此烦闷的情况下,朋友来了还是会谈笑风生的,“坐待牵车陌上来”,诗人盼望与朋友聊天的心情是急切的,可见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依。

司马光虽不以诗为名,但他的诗工稳、亲切,诗风较平实。这首诗亦是如此,他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句句无虚设,看似平常的话语实则包蕴着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情经历。

创作背景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力请守郡。四年四月,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始与邵雍相识(见《邵氏闻见录》卷十八),并很快成了莫逆之交。在哲学思想上,二人都讲究象数之学,在政治上,都反对王安石新法,只是表现形式上不同。他们经常在一起作诗唱酬,这就是其中的一首。

名家评价

  • 陈衍《宋诗精华录》:“看似平淡,实则包含艰情。”
  • 北京大学教授张鸣:“司马光此篇则充满“美人迟暮”、“岁不我予”的怃然之慨,并写出闲居生活中百无聊赖的心境。只有末二句以盼望友人前来谈笑,辞情显得稍稍开朗。作者在《独步至洛滨》诗中虽表明:“紫衣金带尽脱去,便是林间一野夫”,实际上被迫离开朝廷,他内心深处是很痛苦的,因而在这首普普通通的酬和诗中,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猜你喜欢

渡荆门送别

唐代 •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梦江南·红茉莉

清代 • 屈大均

红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缕抽残蝴蝶茧,钗头立冬凤凰雏。肯忆故人姝。

书韩干牧马图

宋代 • 苏轼

南山之下,汧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

八坊分屯隘秦川,四十万匹如云烟。

骓駓骃骆骊骝騵,白鱼赤兔骍騜鶾。

龙颅凤颈狞且妍,奇姿逸态隐驽顽。

碧眼胡儿手足鲜,岁时翦刷供帝闲。

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

楼下玉螭吐清寒,往来蹙踏生飞湍。

众工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

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

金羁玉勒绣罗鞍,鞭箠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

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后先。

王良挟策飞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辕?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

宋代 • 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后湖晚坐

宋代 • 陈师道

水净偏明眼,城荒可当山。

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

司马光
简介描述: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后代。

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先后任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坚决辞去枢密副使的任命,隐居洛阳十五年,专心编撰《资治通鉴》。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司马光回朝任职,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为相八个月后病卒。追封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配享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又从祀历代帝王庙。

司马光在史学、哲学、经学、文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代表作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游山行记》《注古文学经》《家范》《医问》等。其在文学上明确反对辞藻堆砌,提倡“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在宇宙论上认为“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在人性论上坚持“善恶混”;在道统论上推崇荀(况)、扬(雄)而对孟子则颇多微词;在王霸论上,持“王霸无异道”立场。司马光为人忠直严谨,低调淡泊,有破瓮救友、诚信卖马等逸事,为世人乐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