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院题名记

宋代司马光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白话译文

古时候没有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工匠、商贩,都可以进谏规劝君王。汉朝以来,才开始设置了谏官的职位。

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老百姓、国家社稷的得失利弊,都聚在谏官一个人身上,让他指出来,他担当的责任相当重要啊!担任这一官职的,应当注意国家重要方面的事情,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只为国家着想而不要一心只为自己。那些在获取名声方面急切的人,一定也会热衷于利益,这样与真正的谏官其中的差距有多远呢?

天禧初年的时候,宋真宗下诏书设立了六名谏官,规定了他们进谏的职责。宋代庆历年间,钱君才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他们的名字会磨灭掉,在嘉祐八年的时候,又将谏官的名字刻在了石头上。后来的人就可以指着他们的名字议论说: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奸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偏邪。哎,我们难道可以不为之警戒惧怕吗?

词语注释

  1. 谏院:掌管向皇帝进谏的机构。
  2. 题名:谏官把自己的名字题写在木版上,立于谏院中,以警戒后人。
  3. 谏:指向皇帝提批评建议。
  4. 工商: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代指市井百姓。
  5. 不得:不能。
  6. 置官:设谏官一职,名谏大夫。
  7. 萃:聚集。
  8. 志:记。
  9. 汲:形容心情急切。
  10. 去:距离。
  11. 天禧:宋真宗赵恒的年号(1017年—1021年)。
  12. 真宗:即宋真宗赵恒。
  13. 诏:名词活用作动词,下诏。
  14. 责:监督。
  15.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16. 钱君:指钱姓谏官。
  17. 版:木板。
  18. 漫灭:污漫消除。
  19. 嘉祐:宋仁宗赵祯的最后一个年号(1056年—1063年)。
  20. 惧:令人警戒。

作品赏析

开头“古者谏无官”,用意不在此,而是为了说明“无不得谏者”。相传尧时曾设鼓于庭,使民击之以进谏。古时虽无谏官。但人人都可以进谏。到了汉代,才开始设置谏议大夫,专掌指陈朝政缺失之职。行文至此,从“无(谏)官”到“置(谏)官”,说明了谏官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接下来关于谏官“为任亦重矣”的议论,就是水到渠成之笔。既然责任重大,身为谏官,就有个怎样尽职的问题,作者是从方法和品德两方面来阐述的:就方法讲,“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就品德讲,当抱定不为自身谋名逐利的宗旨。“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谏官本无什么实权,看上去与“利”没有什么关系;但谏官的名声很重要,声名狼藉的谏官,不能取信于人。以上仅一百字的篇幅,行文却周详,面面俱到,文字简洁利落。最后以天禧、庆历、嘉祐三个年号冠头,将设置谏官、谏院题名、易版为石三件事交代得清清楚楚。四十个字,跨越四十余年,可谓惜墨如金。

文章起笔突兀,收笔凛然,为文章增色不少。作者记谏院题名,落笔首句却是“古者谏无官”,不读下文,读者不知道从何说起,陡峭之笔,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收笔“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面对后人“历指其名”作不留情面的评判,人人凛然生畏。诚如作者所言,“可不惧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敢于直谏,体现了不阿谀奉承,举忠斥奸,不为身谋的精神。作者曾说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是不能对人讲的,其廉洁奉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一直被人传颂,而这篇散文则是他这一品质的表现。

创作背景

嘉祐八年(1063年),作者为了增强谏官们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警惧感,便派人在谏院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下了所有谏官的名字,并撰《谏院题名记》记述了这件事。

名家点评

  •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书谏官之名于石,本以示荣,记中却以示戒,非大儒不能为此言。通篇皆责备语,无一闲话。看来似过于朴直,然其不可及处,正不外此。公有传家集八十卷,语多此类。余每诵读,未尝不正襟起敬。
  •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文仅百余字,而曲折万状,包括无遗。尤妙在末后一结。后世以题名为荣,此独以题名为惧。立论不磨,文之有关世道者。

猜你喜欢

青衫湿·悼亡

清代 • 纳兰性德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赐萧瑀

唐代 •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义田记

宋代 •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应科目时与人书

唐代 • 韩愈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司马光
简介描述: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后代。

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先后任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坚决辞去枢密副使的任命,隐居洛阳十五年,专心编撰《资治通鉴》。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司马光回朝任职,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为相八个月后病卒。追封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配享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又从祀历代帝王庙。

司马光在史学、哲学、经学、文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代表作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游山行记》《注古文学经》《家范》《医问》等。其在文学上明确反对辞藻堆砌,提倡“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在宇宙论上认为“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在人性论上坚持“善恶混”;在道统论上推崇荀(况)、扬(雄)而对孟子则颇多微词;在王霸论上,持“王霸无异道”立场。司马光为人忠直严谨,低调淡泊,有破瓮救友、诚信卖马等逸事,为世人乐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