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裾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四周围的山色万古长青,三川水的波纹依旧长明。
春风也不知道朝代更迭,年年让荒草长满了故城。
在历史的风雨中盈育出无尽的光华产生,帝王将相高楼万丈的帝都只剩下寥寥的宫殿旧址。
人们要想知道古往今来社会的盛衰治乱,只要看看洛阳城的盛衰变迁就明白了。
这两首诗都是凭吊洛阳旧城,寄寓对朝代兴亡的感慨。第一首,诗人登山临水,但见山色依旧,素波不改,而古都洛阳昔日繁华相逐的气象一去不返,只留得满城芳草萋萎,一副破败之象。后两句以“春风”的无情反衬登临者的有情,与岑参“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再过金陵》)和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曲》)同一笔法。第二首写在烟雾迷蒙和雨声啸啸中,百花还在顽强地开放,作为洛阳旧城的宫阙里插满了芙蕖。朝代更替,人事兴亡,只有这些景物仍旧,体现了诗人的历史观和宇宙观。相似的诗歌还有《瞑目》:“瞑目想千古,飘然一烘尘。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于1071年退居洛阳,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经过洛阳时作。《年谱》卷五:“(熙宁三年九月)癸丑,罢翰林学士,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熙宁四年)公以端明殿学士为永兴军安抚使。夏四月癸酉,公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走马探花花发未。人与化工俱不易。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
白发卢郎情未已。一夜翦刀收玉蕊。尊前还对断肠红,人有泪,花无意。明日酒醒应满地。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余与河南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