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从孙济

唐代杜甫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权门多噂𠴲,且复寻诸孙。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白话译文

天亮后骑驴出门溜溜弯儿,没定准要上谁家的门。

想到权贵人家礼数太多费口舌,还是来找我的孙儿们。

孙儿贫困又无事可做,房屋简陋得像荒村。

堂前长着野生的竹子,屋后长着野生的萱。

萱草经秋已经枯死,竹枝遇霜也已凋残。

杜济哟,你淘米时要少打水,水打多了井会浑;

你割葵时不要放手砍,放手乱砍会伤葵根。

阿翁我已懒散惯了,今日弄得你手忙脚乱。

我这次来是为密切宗族情谊,也不是为了一顿饭。

小人好生口舌长于挑拨离间,这种薄俗姓难于详细去论谈。

你不要听信外人的闲言而猜忌我,古人对同姓家族一向亲密和善。

词句注释

  1. 从孙济:杜甫的堂孙杜济。《全唐诗》题注:济字应物,官给事中、京兆尹。
  2. 知:一作“委”。
  3. 噂𠴲(zǔn tà):即“噂沓”,费口舌。
  4. 诸孙:本家孙辈。
  5. 萱:草本植物,亦称“金针菜”。
  6. 蕃:一作“翻”,一作“繁”。
  7. 刈(yì):割。葵:冬葵,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8. 阿翁:为老年男子的自称。
  9. 来:一作“求”。
  10. 盘飧(sūn):盘盛食物的统称。飨,饭食。
  11. 利口实:一作“实利口”。
  12. 可:一作“具”。

作品赏析

此诗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杜甫当时的日常生活情况。按照陈贻焮《杜甫评传》的说法,杜甫当时在长安经常挨饿。此诗起二句“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语本陶渊明《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他来找杜济,的确有想叨扰一顿饭的意思。“权门多噂𠴲,且复寻诸孙”,是说达官贵人既然高攀不上,不得已,只好求助于族人。这四句写出了杜甫穷愁潦倒,走投无路的悲惨处境。

“诸孙贫无事”六句,表现了杜济的宅舍之景,可见杜济的境况也不太好。他看到杜甫这位“阿翁”来了,便忙着淘米做饭相待。这从“淘米少汲水”四句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还委婉地批评了杜济的待客态度。“阿翁懒惰久”以下又有明显的长辈教训晚辈的意思。这可能是杜济有什么地方冒犯了杜甫,因而引出了他的一番牢骚和教训来。杜甫明知杜济家境不宽裕,决不会因为杜济只有米饭葵羹招待而怪罪于他,这里的冒犯主要是杜济的态度。杜济见这位不速之客上门,碍于情面,只得勉强招待他,不过心里却老大不高兴,就随便对付他一顿粗茶淡饭,加上家里人手少,杜济平日又懒散,如今要他亲自汲水淘米、刈葵作羹,无疑会感到很窝火,于是就难免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汲水将井水搅浑,刈葵放手乱砍一气。杜甫见了当会有所觉察,有所感慨,于是写出“淘米”四句加以点破。“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两句是以自己的懒散反讽杜济的行动匆忙、奔走不停。话说得委婉而幽默,讽意自明。

为了一顿饭,没想到自讨没趣,杜甫按捺不住了,便发话说:“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说来这里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密切宗族情谊,显然是托辞。这几句也说明了杜甫居长安下杜城那段短暂时期,由于穷途落魄,常受乡里小儿、族间晚辈的凌辱、排揎、中伤和嫌弃,“朝廷故旧”冷落他,“乡里儿童”不容他,甚至连这个多少谙事的“从孙”招待一顿米饭葵羹也要给他颜色看,处此困境,他不禁感慨万千,悲愤欲绝。此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时杜甫居长安下杜城。黄鹤注:“诗言‘权门多噂沓,且复寻诸孙’,则济所居在长安矣,当是天宝十三载作。”杜甫堂孙杜济的家境亦贫,见杜甫上门来,不得不硬着头皮招待。杜甫作此诗对他进行训示。

名家点评

  • 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萱忘忧而已死,竹可爱而不蕃,则荒落甚矣。水浊而不复清其源,葵伤而不复庇其根本,则宗族乖离之况也,此诗人因物而兴。
  • 明代锺惺、谭元春《唐诗归》:谭云:妙在一路上临时想主意(首二句下)。钟云:三字妙,不游权门不知(“权门”句下)。钟云:二语将“贫无事”三字写得有景有趣(“堂前”二句下)。谭云:不必根萱竹接二字(“萱草”二句下)。钟云:四句比兴,妙语似乐府(“淘米”四句下)。钟云:“为盘飧”何妨?老子多心(“所来”二句下)。谭云:厚道名言(末二句下)。
  • 明代王嗣奭《杜臆》:蔼然情致,婉如面谈,却自妙绝。起语从陶靖节《乞食》诗脱来,亦其情同也。“诸孙贫无事”,言其贫而懒也,观下文自见;止云“无事”,语气浑厚耳。“淘米”四句,是家人语,因其汲水、刈葵,而示以作家之法如此,亦知其留款,止有米饭、葵羹耳;以为比兴,恐未然。篇终数句,是老人训诲后辈语,体悉人情,悃款忠厚。
  •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从访济叙起,潦倒中仍存气骨(首四句下)。卢元昌曰:大历七年,元载党徐浩,属杜济以知驿奏优,贬杭州刺史。据此,济交必多比匪,宜此诗有“权门噂𠴲”、“小人利口”等语,盖公之先见也。
  •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娓娓恻恻,宗老训诫之词。中入比体,似歌似谣,两汉风流。
  •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中间“淘米少汲水”横拦四句,陡然似断,却是接转,此《古诗十九首》家法。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淘米”四语,有水源木本意。随事比兴,古乐府往往有之。
  •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起四句,迤逦而来,即以“权门噂𠴲”做个影子。中十句,既悯之,复戒之,皆所以发动其天良也。后八句,说透本旨,娓娓恻恻,确是一篇宗老训诫之文。中入比体,似歌似谣,只是家常语,直入两汉风格矣。
  •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多似古乐府,温柔敦厚,比兴深切。
  • 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渔洋评杜摘记》:“‘所来为宗族’二句,笑柄。”(方纲)按:此是渔洋评。其意以超逸语为古雅,故见此等句若近质率者,辄笑之。其实论诗不应如此
  •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邵云:真趣,亦自汉魏出。无聊光景宛然(首二句下)。赵子湘云:时必淘米、刈葵,故复以起兴。族之有宗,犹水之有源,葵之有根也。水有源,勿浑之;葵有根,勿伤之。族有宗,亦勿疏之而已(“淘米”四句下)。结意厚。
  •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示从孙济》,古诗也,而参用乐府体。中间“堂前自生竹”八句,拉杂比拟,皆乐府派也。此少陵变化古人处。

猜你喜欢

浙西三瀑布记

清代 • 袁枚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 ,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粱遮迣。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㧙,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四愁诗

两汉 • 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最高楼·咏梅

宋代 • 陈亮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送区册序

唐代 • 韩愈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南朝

唐代 • 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杮,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