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已到秋末时节,然而我这一次东行却依然无法回归。我那简陋的茅舍依然在少城的角落里孤单地等我回去。
家中东篱边的菊花已应枯萎凋落,我漂泊江湖,虽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剑门阻隔,我这北来之人无法通行。
我万里漂泊,长时间作客他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得偿所愿,一展胸怀。
《秋尽》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宝应元年(762年)避乱梓州期间创作的七言律诗。时值徐知道叛乱,诗人滞留异乡,借秋末之景抒写漂泊之思与家国之忧。
全诗前四句以“东行未回”“茅斋”“陶潜菊”等意象勾勒客居孤寂,后四句通过“雪岭独看”“剑门犹阻”等场景,层层递进表达忧时伤乱、壮志难酬的心境。尾联“不辞万里长为客”以矛盾笔法深化漂泊的苍凉感,形成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明清诗评家多赞其后半部笔力雄健,称“独看西日落”句“不胜悲壮”,“东行且未回”暗含思归长安的家国之念。

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
香篝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何处疏钟,一穗灯花似梦中。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