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

宋代李清照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白话译文

傍晚,刮起了风,下起了雨,风雨将暑气吹散,天气变得凉爽起来。弹完笙簧,对着镜子化起了淡淡的妆。

穿着深红色的薄薄的睡衣,衬出雪白的肌肤,散发着醉人的幽香。笑着对郎君说: “郎君,今天晚上纱帐内的枕席可真凉。”

词句注释

  1.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敷媚”等。双调小令,殆就唐教坊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此调正体两段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代表作有南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等。
  2. 炎光:炽热的日光。
  3. 笙簧:笙之发声出于簧,故云笙簧。
  4. 菱花:指镜子。杨凌《明妃曲》:“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
  5. 绛绡:红色的薄绸。
  6. 冰肌:洁白的肌肤。
  7. 雪腻酥香:雪腻,像雪一般的柔滑。酥香,形容肌肤之润泽芳香。
  8. 檀郎:女子对情人或丈夫的亲呢称呼。
  9. 纱厨枕簟:纱纱帐。枕簟,枕头竹席。

作品赏析

上片写傍晚起风下雨,洗尽了白日暑热,天气变得凉爽起来。弹完笙簧,对着菱花镜抹上薄薄的晚妆。

前两句点明了时节。“炎光”就是暑气的意思。傍晚时,一阵疾风骤雨,洗净了炎夏的暑气。这样的好时候,心情很好,不禁吹奏起笙簀。据说笙簀是女娲创造的,男女在郊外幽会时吹奏,以增进感情。创造了朦胧的气氛后,便开始“淡淡妆",使迷离缠绵的气息更加浓重了。

下片写穿着绛红薄衣,肌肤若隐若现,幽香阵阵。微微一笑,轻启朱唇,说夫君啊,今晚竹席真凉爽啊。“绛”是红色,“绡”是丝织品。傍晚,穿着轻薄的红色丝衣,肌肤光洁可见。“檀郎”本指美男子潘安,词中指丈夫。词人示意夫君,天凉了,今晚睡觉枕头和席子都会很舒适,表明了缠绵甜蜜的情怀。

此词较为浓艳,被一些学者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其实此词艳而不俗,写得真可爱,令人情思缱绻。古代有不少才女,但敢于写闺房情趣的作品凤毛麟角,李清照不仅是才女,还是奇女子。

创作背景

李清照的一生有甜蜜,有风雨,大起大伏。她最幸福的时光,应该是与赵明诚成婚后。据称,此词为李清照婚后所写,描述了夏日雨后、情意缱绻的美好情形。

名家点评

  •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张觅《夜阑犹剪灯花弄 品读 〈漱玉词〉》评论此词:“这首词生动大胆,率直天真,李清照就这样,坦坦荡荡,将自己的幸福甜蜜尽数诉于笔端,并不惧人言。她就要活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

猜你喜欢

念奴娇·闹红一舸

宋代 • 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菇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人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一剪梅·怀旧

宋代 • 汪元量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一团燕月明窗纱。楼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劝我酌流霞。急捻5琵琶,缓捻琵琶。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梁州梦

唐代 • 元稹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书琵琶背

五代 • 李煜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

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 •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李清照
简介描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Top